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我国现有血透患者已超百万。但“血透会上瘾”“越透肾功能越差”等说法流传甚广,不仅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还可能延误治疗。本文将澄清这些误区,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血透。
误区一:长期血透会“上瘾”,做了就停不下来
真相:血透是替代肾脏功能的超滤“毒素” 维持电解质平衡的“生命支持手段”,而非成瘾性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俗称“尿毒症”需要每周清理“毒素”及水分2~3次。就像我们饿了需要吃饭一样。每日三餐。
很多人觉得血透“上瘾”,是因为患者一旦开始就需长期坚持。但这种“停不下来”与“成瘾”无关,而是由肾脏功能决定的。健康肾脏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当肾功能丧失90%以上(终末期肾病),肾脏无法工作,毒素和水分蓄积会引发心衰、高钾血症等致命问题。
血透的原理是通过透析机替代肾脏排泄功能:血液引出后经透析器与透析液交换,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后输回体内。患者需定期血透,是因肾功能无法恢复,而非对治疗依赖。就像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血透只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不存在“成瘾”机制。
临床中,急性肾损伤患者接受临时血透,肾功能恢复后即可停止透析;但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已不可逆,必须长期血透、腹透或肾移植替代肾脏工作才能维持生命,这与“上瘾”毫无关系。
误区二:血透会加速肾功能衰退,越做越糟
真相:血透不损伤肾脏,反而保护残余肾功能
“血透会把仅剩的肾功能透没了”是常见误解。实际上,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功能衰退是疾病本身的结果,与血透无关。相反,及时规范的血透能减少毒素对肾脏的持续损害,保护残余功能。
肾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肌酐等毒素蓄积会引发“尿毒症毒素综合征”,损伤全身器官,同时加重肾脏纤维化。血透定期清除毒素,能为残余肾单位提供良好内环境。研究表明,规律血透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衰退速度,慢于未接受治疗者。
若血透不规范(如透析不充分),可能间接影响残余肾功能,但这是治疗不达标所致,并非血透本身的问题。
误区三:血透患者生活质量差,只能“躺着等死”
真相:规范治疗下,血透患者可维持较高生活质量
过去血透技术落后时,患者常因终末期肾脏病的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低。但如今,规律血透患者预期寿命已大幅延长: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达60%以上,不少人能存活10年、20年。
只要治疗规范、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自我管理得当,患者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饮食上,在医生指导下控制水分和高钾、高磷食物,无需过度忌口;
日常可散步、游泳,部分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
许多患者正常结婚生育(女性需严格评估),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虽然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治疗对生活有一定影响,但绝不意味着失去生活意义。
误区四:血透并发症多,不如“顺其自然”
真相:并发症可防可控,放弃治疗后果更严重
“血透会引发贫血、骨病、心血管疾病”的说法让部分患者却步。确实,血透患者可能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出现贫血,因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病,但这些是疾病的并发症,非透析导致的新的疾病,可通过规范管理及治疗避免或者控制。
例如,贫血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骨病可调整透析液成分、服用磷结合剂;心血管风险可通过控制血压、充分透析降低。而放弃血透会导致毒素和水分无法排出,短期内引发心衰、高钾血症(可致心跳骤停)等,患者往往在痛苦中离世。
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正确的做法是:
1. 相信医学:血透技术已非常成熟,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2. 积极配合:严格遵循医嘱,保证透析充分性,做好饮食和生活管理;
3. 调整心态:接纳疾病,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生活热情。
血透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延续器”,误解源于对其原理和疾病预后的不了解。对患者而言,应相信医学、积极配合治疗、调整心态接纳疾病。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血透将更高效舒适,并发症逐步减少。消除误解,才能让这项技术更好地帮助患者重拾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