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患者常感寒冷甚至出现低体温。不少人察觉,手术时间越长,似乎越容易冷。那么,手术时长与低体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为您详细揭秘。
一、什么是术中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指手术过程中患者核心体温长时间低于36℃。人体核心体温通常维持在36.2 - 37.5℃之间,低于此范围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二、手术时长与低体温的关联
(一)长时间暴露致热量散失
手术时间越长,患者身体暴露于手术环境的时间就越久。手术中,皮肤消毒液挥发会带走大量热量;术中使用湿冷纱布擦拭血迹、包裹肠管,大量液体冲洗体腔;体腔、创面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这些都会使患者体内热量不断散失。手术时间超2小时或全身麻醉大于3小时,患者更易出现低体温。
(二)麻醉药物持续作用
麻醉剂有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的作用。长时间手术中,麻醉药物持续作用会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患者肌肉松弛,产热减少,散热加快,导致体温急速下降。麻醉药物使用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对体温调节抑制程度越强,低体温发生可能性越高。
(三)大量液体输注的“冷稀释”效应
手术时间较长时,患者往往需输入大量液体或血液制品。若这些液体或血液制品未经加温处理,温度过低,进入患者体内后会有“冷稀释”作用,直接降低机体内部温度。每输入1000mL低温液体,患者体温可降低0.25℃左右。手术时间越久,输注低温液体量可能越多,低体温风险随之增加。
三、术中低体温带来的危害
(一)凝血功能紊乱
低体温会抑制凝血酶活性,使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诱发血小板释放肝素样因子发挥抗凝作用,抑制凝血功能。这会导致手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增加,增加输血需求,延长手术时间。对于重大创伤患者,更易形成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三联征,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
(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致使外周血管收缩,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室颤、心搏骤停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明显,轻度低体温可能出现意识错乱、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对于老年患者,低体温还会增加术后谵妄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四)药物代谢减慢
低体温会减缓肝脏和肾脏代谢功能,使麻醉药物和其他药物在体内代谢变慢,延长麻醉效果,导致术后苏醒延迟。同时,还可能改变药物药理作用,增加药物过量或效果不足的风险。
(五)其他不良影响
低体温会导致患者术后寒战,增加不适感,同时增加身体耗氧量,加重心肺功能较差患者的术后疲劳和心脏负担。此外,低体温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减少手术部位血液供应,影响伤口愈合速度,增加术后伤口感染风险。
四、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
(一)术前预热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分钟,调整手术间温度和湿度,将温度维持在22 - 25℃,湿度维持在40% - 60%,以减少患者机体辐射散热。对于老年患者等低体温高危人群,进入手术室时最好使用保温棉被掩盖,必要时使用保温毯。
(二)减少身体暴露
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必要时使用保温毯。事先对手术床进行升温处理,如用加温毯和热水袋预热,根据需要及时调节温度。对婴幼儿进行手术消毒时,因暴露面积相对较大,可在手术床边使用暖风机加温。
(三)液体和冲洗液加温
术中为患者输注液体药物或血液制品时,要用输液加温仪进行加温,也可事先加温和预热。进行体腔冲洗时,应先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与体温保持一致,减少冲洗过程中的身体热量流失。
(四)加强体温监测
手术全过程,相关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体温状况,保证患者体温持续在36℃以上。可采用耳蜗测温、直肠测温、食管测温等方法。近年出现的CorTemp核心体温监测系统,由被测人员吞下类似小药丸的传感器,即可读取人体内的核心体温,并及时将数据传导到体外无线接收器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测手术患者核心体温的目的。
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出现低体温的风险越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术前预热、减少身体暴露、液体和冲洗液加温、加强体温监测等,可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