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下肢骨折在创伤骨科中极为常见,无论是车祸、高空坠落等意外伤害导致的骨折,还是骨质疏松引发的病理性骨折,治疗后都面临着感染风险。感染不仅会延缓骨折愈合,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骨髓炎、肢体功能障碍,甚至需要截肢。因此,识别感染的早期信号并采取科学的护理对策,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下肢骨折后感染的早期信号
感染的发生往往有迹可循,下肢骨折患者及家属需重点关注以下局部和全身信号。
首先是红肿热痛加剧,骨折部位及周围组织会出现异常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皮肤温度明显高于健侧肢体,同时伴随持续性疼痛,即使在休息或服用常规止痛药后,疼痛也无法缓解,甚至呈现搏动性疼痛。
其次是异常分泌物,手术切口或骨折部位若出现黄色、绿色或褐色的脓性分泌物,伴有明显异味,需高度警惕感染,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切口渗液增多、愈合不良,表现为切口裂开、表皮发红湿润。
另外,局部功能受限加重也不容忽视,感染会导致局部组织肿胀、疼痛加剧,使下肢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原本可轻微活动的肢体突然无法移动,或移动时疼痛剧烈。
全身信号虽不如局部信号典型,但同样是感染的重要警示。发热是最常见的全身症状,患者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 37.5℃~38.5℃之间,且持续不退,部分严重感染患者会出现高热,伴随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等,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出现此类表现。
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
做好日常护理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患者及家属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日常基础护理需贯穿康复全过程
体位护理方面,患者应保持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避免患肢受压,防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重组织损伤。
清洁护理上,需保持骨折部位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手术切口周围,可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避免汗液、尿液等污染切口。患者卧床期间要定期翻身,保持床单整洁,预防压疮和皮肤感染。
2.用药护理需严格遵医嘱
抗生素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常用药物,患者要按时按量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药效或导致耐药性。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此外,若患者需服用止痛药、消肿药等其他药物,要明确药物服用时间和注意事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伤口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重点
对于手术切口,要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若发现切口红肿、渗液、发热等异常,需及时就医处理。若为开放性骨折,要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接触外界污染物,定期进行伤口换药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4.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但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以肌肉收缩锻炼为主,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移位或加重损伤。随着骨折愈合,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范围,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前后要注意清洁患肢,避免因锻炼导致伤口感染。
及时就医的重要指征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局部出现明显脓肿,触摸有波动感;切口持续渗液且伴有恶臭;患肢出现明显肿胀、发黑、感觉减退等缺血表现;全身出现高热不退、寒战、意识模糊等严重感染症状;骨折愈合缓慢,甚至出现骨不连,伴随局部疼痛加剧。
下肢骨折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患者及家属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掌握感染的早期信号,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危害,促进骨折顺利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