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宝宝刚吃进去的奶,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就吐出来了,这种情况让宝宝家长很担心。其实,约50%-70%的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吐奶,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喂奶技巧,保护宝宝健康成长。下面我们来聊聊宝宝老是吐奶,家长该怎么办?
认识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吐奶是指胃内奶液经口腔或鼻腔流出的现象,分为生理性吐奶与病理性吐奶,家长需准确识别这两种吐奶现象。
生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是由新生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引起的现象,通常与胃部发育未成熟、喂养方式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在喂奶后30分钟内吐奶;吐奶量少,约为1-2口,呈“漾出”状;宝宝精神好,体重稳定增长;一般在宝宝6个月后自然好转。
病理性吐奶:病理性吐奶是由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感染性疾病、幽门痉挛、肥厚性幽门狭窄等病因引起的吐奶现象。通常表现为:喷射性吐奶,喷出距离为10-20厘米;吐奶量多,每次超过喂奶量1/3;吐出物带血丝、黄绿色胆汁、酸臭味或大奶块;伴随发热、腹泻、腹胀、精神差、拒食、体重不增等症状。当发现以上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新生儿吐奶的正确护理方法
1.吐奶时处理
调整体位:吐奶时立即将宝宝侧卧,避免奶液向呼吸道流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宝宝躺着吐奶时,需将其头转向一侧,不能立即抱起。
清理口鼻: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轻轻擦净宝宝口腔和鼻腔的奶液。
观察状态:吐奶后,观察宝宝状态,若宝宝面色红润、呼吸平稳、精神好,无需特殊处理;若宝宝出现面色发紫、呼吸困难、呛咳、拒食,需立即就医。
2.吐奶后调整
不要立即喂奶:宝宝吐奶后停止喂奶10-15分钟,让宝宝休息,缓解胃内压力,再根据宝宝的需求考虑是否继续喂奶。
分少量多次喂奶:若宝宝愿意吃,可以喂原奶量的1/3-1/2,缩短喂奶间隔时间,避免宝宝饥饿。
暂停喂奶:当宝宝吐奶后呼吸困难、精神差,或者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需暂时停止喂奶,立即就医。
3.喂奶后护理
正确拍嗝:喂奶后,竖着抱起宝宝,让宝宝的头靠在家长肩膀上,用手掌呈空心状在宝宝背部由下往上轻轻拍打,持续拍5-10分钟,让宝宝顺利打出嗝,排出胃内空气。
注意事项:在喂奶后30分钟内,尽量避免更换尿布;避免做被动操等剧烈摇晃或挤压腹部导致宝宝吐奶。
预防吐奶的小技巧
1.科学喂奶
喂奶量:根据宝宝的体重和日龄确定喂奶量,随着日龄的增长,每次喂奶量也随之增加。在母乳喂养时,可通过宝宝的吞咽声和吃奶时间判断是否吃饱;在喂配方奶时,严格按照奶粉说明控制喂奶量。每次喂奶量不能过多,以免增加宝宝胃部负担,引发宝宝吐奶。
喂奶速度:在母乳喂养时,轻轻按压乳房,避免奶流速度过快;在喂配方奶时,选择奶嘴孔大小适中的防胀气奶嘴。
避免空气吸入:要确保宝宝完全含住乳头或者奶嘴,奶嘴中要充满奶液。喂奶时尽量不要逗宝宝,不要换尿布,避免频繁中断喂奶。
调整喂奶姿势:母乳喂养时,妈妈采用坐姿,将宝宝斜抱在怀里,宝宝的头部略高于身体;喂配方奶时,让宝宝半躺在家长的臂弯里,奶瓶倾斜45度,若宝宝吞咽过急,需暂缓喂奶,等宝宝平复后继续喂奶。
2.观察状态
在喂奶时观察宝宝的状态,当宝宝表现出扭头、哭闹、挣扎等不想吃的状态时,不能强迫宝宝吃奶。同时,还要查看宝宝是否有鼻塞、口腔溃疡等情况。
3.环境舒适
喂奶时,保证周围环境安静,不要让宝宝分心;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因环境不适导致宝宝哭闹,使宝宝吸入更多空气。
4.做好记录
家长应记录下宝宝的吐奶量、颜色、性状、吐奶时间以及伴随症状,若每天吐奶次数过多,或者出现异常的伴随症状,需立即就医。
综上所述,家长要根据宝宝老是吐奶的现象,分清是生理性吐奶还是病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可以通过科学喂养进行调节,病理性吐奶需及时就医诊治。家长在照顾吐奶宝宝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宝宝成长中的状况,促进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