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OCT在眼病诊断中的神奇作用

揭秘OCT在眼病诊断中的神奇作用
作者:孙飒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
143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被誉为“眼科里的高清显微镜”,它就像给眼睛做一次无创的“CT扫描”,但比普通CT精细上千倍。它能在短短几秒钟内,清晰地呈现出视网膜从最外层到最内层的十来层结构,精确到微米级别——相当于能看清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厚度。更神奇的是,整个过程完全无痛、无接触、无需麻醉,就像拍照一样简单。

如今,OCT已经成为眼科医生不可或缺的“火眼金睛”,在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致盲性眼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这项技术到底有多厉害?它如何改变现代眼病的诊疗方式?

OCT:眼科医生的“显微CT”

OCT的原理类似超声波成像,但用近红外光替代了声波。当光束穿透眼球时,不同组织层会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信号,计算机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延迟时间和强度,能构建出分辨率达3-5微米的视网膜横断面图像。这相当于给眼睛装了一台“显微CT”,连单个感光细胞的损伤都能清晰可见。

与传统检查相比,OCT具有三大突破——穿透浑浊介质:白内障、玻璃体积血等患者无需等待手术清创,可直接通过OCT观察眼底。分层成像:能区分视网膜10层结构,精准定位病变层次。动态监测:可重复扫描,跟踪黄斑水肿、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进展。

OCT能看什么?眼病诊断的“火眼金睛”

黄斑病变:黄斑是视网膜最核心、负责我们精细视觉(如阅读、识别人脸)的区域,一旦出问题,视力会严重下降。

老年性黄斑变性:OCT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是否有水肿、出血,或者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新生血管,这些都是导致视力恶化的元凶。

黄斑裂孔:OCT能像尺子一样精确测量裂孔的大小和深度,为手术提供关键依据。

黄斑前膜:就像视网膜表面贴了一层皱巴巴的保鲜膜,OCT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这层膜的存在和它对视网膜造成的牵拉程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眼底血管,导致出血、渗出甚至黄斑水肿。OCT可以在早期发现视网膜轻微增厚或积液,比肉眼观察更敏感,帮助医护人员提前干预,避免失明。

青光眼:青光眼主要是视神经纤维层慢慢变薄导致的。OCT可以精确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当厚度开始变薄时,甚至在患者自己还没感觉到视野缺损之前,OCT就能发出早期预警,实现青光眼的早发现、早干预。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于中年男性,表现为视力模糊、中央暗点。OCT可以清楚看到视网膜下是否有积液。

哪些人建议做OCT检查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OCT,但如果属于以下情况,医护人员很可能会建议你查一查:年龄超过50岁,定期体检加一项更安心。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筛利器”)。 高度近视(超过600度),警惕视网膜变性或裂孔。 视力下降、看东西变形(比如直线变弯)、眼前黑影飘动。已确诊青光眼,需要监测视神经变化。曾做过眼科手术,如白内障、玻璃体切割等,术后随访很重要。

OCT检查注意事项

摘掉隐形眼镜:建议提前摘掉隐形眼镜(尤其是硬性角膜接触镜),佩戴框架眼镜可到医院后再摘。

保持眼睛清洁:检查前请勿揉眼,保持眼部干净。

散瞳非必须:大多数OCT检查无需散瞳,但部分情况医生可能会先散瞳,若散瞳后请勿驾车,注意避光。

告知病史:如有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史,请提前告知医生。

综上来说,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这项检查不用打针、不用动刀,整个过程无痛无创,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让医护人员清楚地看到你的眼睛有没有“暗伤”。无论是常见的近视、青光眼、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还是老年人易得的黄斑变性,OCT都能早早发现蛛丝马迹,帮助医护人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很多人觉得眼睛不疼不痒就没事,但很多眼病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等感觉到视力下降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定期做一次OCT检查,尤其是高度近视、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更应该重视这项检查。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