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上呼吸道感染(URTI)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常见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尽管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且可自愈,但科学的家庭护理能加速康复、减少并发症风险。以下是一篇针对家属的详尽护理指南,帮助更好地照顾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先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惹的祸
感染类型区分
上呼吸道感染80%-90%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少数为细菌感染。两者的护理重点有所不同:
1.病毒性感染:低热或中度发热(1-3天),咽部红肿无脓点,清涕为主。
2.细菌性感染:高热持续(>3天),咽部红肿伴脓点,扁桃体肿大,黄色脓涕或脓痰。
核心监测指标
1.体温:每日测量3次(晨起、午后、睡前),记录波动趋势。
2.呼吸道症状:观察痰液/鼻涕颜色,咳嗽频率及性质,注意呼吸频率(成人>24次/分钟,儿童>30次/分钟提示病情进展)。
3.精神状态:监测是否出现烦躁、嗜睡、拒食等异常表现。
居家护理指南
环境管理
1.通风与温湿度: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温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可用加湿器,需每日换水防霉菌)。
2.减少刺激:避免室内吸烟、油烟,定期清洁家具减少粉尘,儿童玩具每日消毒。
饮食与水分管理
1.补水原则:成人每日饮水2000-3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每公斤50-80ml),以温水、淡盐水或温凉果汁为宜。
2.营养支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蒸蛋羹、蔬菜汤),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橙子、猕猴桃、西兰花)。
症状针对性护理
1.发热护理:体温低于38.5℃时可用温水擦拭降温,体温达到或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成人可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儿童按体重计算剂量)。
2.鼻部护理:鼻塞时可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后用吸鼻器吸出,避免长期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
3.咽喉护理:用淡盐水漱口可缓解咽痛,1岁以上儿童可用稀释蜂蜜水;干咳影响休息时可饮用温蜂蜜水或梨水。
用药指导:科学使用是关键
用药原则
1.不滥用抗生素: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生素,仅在明确细菌感染时遵医嘱使用。
2.慎用复方制剂:避免同时服用多种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药,防止过量。
3.特殊人群禁忌:2岁以下禁用复方感冒药,6岁以下慎用镇咳药;婴幼儿退热首选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或布洛芬(≥6个月)。
用药观察
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反应,若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中药需辨证使用,避免寒热混淆加重症状。
特殊人群照护
1.儿童护理:婴幼儿喂奶时抬高头部30°防呛奶,高热时解开衣物散热,禁用捂汗法。注意观察是否伴随消化道症状或耳部不适,警惕中耳炎等并发症。
2.老年人护理:监测指标变化,起身缓慢防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防压疮,细嚼慢咽避免误吸,保证液体摄入预防脱水。
3.孕妇护理:咳嗽时轻按腹部减少腹压,超过38.5℃时优先物理降温,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咨询产科医生。
并发症预警与就医时机
立即就医情况:
持续高热:超过39℃且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骤降低于35℃。
呼吸异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
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拒食。
其他危险信号:剧烈头痛伴呕吐、耳痛流脓、胸闷心悸、皮疹等。
预防措施:降低复发风险
1.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每周3次有氧运动)。
2.接种疫苗:高危人群(老人、儿童)可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概率。
3.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眼鼻口;流感季节减少聚集。
结语
科学护理是上呼吸道感染康复的关键。家属需细心观察、合理照护、安全用药,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若对病情有疑虑,应及时咨询医护人员,避免凭经验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