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中风)患者经过医院的急性期治疗后,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家庭中进行康复和护理。科学合理的家庭护理不仅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还能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严密监测病情变化,警惕复发信号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仍存在复发风险,家庭护理中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每天应定时测量血压、血糖和心率,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确保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血压建议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空腹血糖 4.4-7.0mmol/L)。同时,要留意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如突然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这些可能是脑卒中复发或病情加重的信号,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此外,还需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睡眠情况,若出现嗜睡、烦躁或拒食,也应及时联系医生。
二、科学开展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的关键。家庭护理中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且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肢体功能训练:对于偏瘫患者,可先从被动训练开始,如帮助患者活动关节(肩、肘、腕、髋、膝、踝),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待患者肌力有所恢复后,再逐步进行主动训练,如练习坐起、站立、行走,以及手部抓握动作。训练时需注意保护患者,防止跌倒。
·语言功能训练:若患者存在失语或言语不清,可从简单的发音、单字、词语开始训练,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交流,也可借助图片、文字等辅助工具帮助表达。
三、合理安排饮食,兼顾营养与健康
饮食调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需兼顾营养均衡和预防复发。
·控制总热量:避免患者肥胖,减少高脂血症风险,每日热量摄入需根据患者体重和活动量调整。
·限制盐和脂肪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多食用鱼、禽、蛋、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便秘可能导致腹压升高,增加脑血管压力)。
·注意进食安全:吞咽困难的患者需选择软食或糊状食物,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坐位,避免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
四、做好日常护理,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或活动不便,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家庭护理中需重点预防。
·预防压疮: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每 2 小时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易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足跟)放置气垫或软枕,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协助拍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促进痰液排出;长期卧床者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肺部感染风险。
·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可通过按摩下肢、穿戴弹力袜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病情允许时,可协助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训练。
五、关注心理状态,给予情感支持
脑卒中后患者可能因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家庭护理中需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讲述身边的趣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也可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活动,增强其自我价值感。若患者情绪问题较为严重,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六、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
脑卒中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压药、降糖药等,家庭护理中需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用阿司匹林后是否出现胃肠道出血,降压药是否导致血压过低等,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此外,需定期带患者复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卒中后的家庭护理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家属具备耐心、细心和科学的护理知识。通过做好病情监测、康复训练、饮食调理、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和用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