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症”)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全球发病率约5%-10%,我国则高达9.4%。它不仅可能导致孕妇头痛、水肿、抽搐,甚至引发胎盘早剥、心肾功能衰竭,还会增加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死胎的风险。然而,通过科学监测、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超70%的妊高症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保障母婴安全。本文将从风险识别到日常护理,为孕妈妈提供系统性指南。
一、认识妊高症:隐形威胁的“三阶段”
妊高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动态发展的综合征,可分为三个阶段:
1.妊娠期高血压:孕20周后血压≥140/90mmHg,无蛋白尿,产后12周内恢复;
2.子痫前期:血压升高伴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0.3g),或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器官损伤;
3.子痫: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高症最严重阶段。
妊高症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初产妇、年龄≥35岁、多胎妊娠、肥胖(BMI≥28)、高血压家族史、既往妊高症病史、慢性肾病或糖尿病等。
二、科学监测:血压与症状的“双重警报”
1.家庭血压监测:每日两次的“必修课”
时间:晨起排尿后、睡前各测一次,测量前静坐5分钟,保持情绪稳定;
姿势:坐位,手臂与心脏平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记录:连续3天记录血压值,若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需立即就医。
2.警惕“预警信号”: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痛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脑水肿、视网膜脱落或肝包膜肿胀,是子痫前期的危险信号。曾有孕妇因忽视持续头痛,24小时内发展为子痫并突发抽搐,所幸及时剖宫产保住母婴。
3.定期产检:尿蛋白与超声的“双重验证”
孕20周后,每次产检需测量血压、检测尿蛋白;
孕32周起,增加胎心监护和脐动脉血流检测,评估胎儿宫内安危。
三、饮食管理:低盐≠无盐,营养均衡是关键
误区纠正:许多孕妇认为“吃盐越少越好”,但过度限盐(<3g/天)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反而加重胎盘缺血。科学饮食需遵循以下原则:
1.控制钠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盐;免腌制品、加工食品(如火腿、方便面);
使用天然香料(柠檬、姜、蒜)替代部分盐调味;警惕“隐形盐”:1勺酱油含1.5克盐,10颗橄榄含2克盐。
2.优质蛋白“保驾护航”:每日摄入100-120克蛋白质,优先选择鱼类(如三文鱼、鳕鱼)、豆制品、低脂牛奶;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同时促进胎儿发育。
3.钙与镁:天然“降压剂”:钙:每日补充1000-1200mg(相当于500ml牛奶+300mg钙片),可降低子痫前期风险40%;镁:多吃深绿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蓝)、坚果(杏仁、腰果),镁缺乏与妊高症发病率正相关。
4.增加膳食纤维:稳定血糖与血脂。全谷物(燕麦、糙米)、根茎类(红薯、山药)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避免血糖波动;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相关妊高症风险。
四、生活方式:动静结合的“降压法则”
1.适度运动:每日30分钟低强度活动,推荐散步、孕妇瑜伽、游泳(需专业指导),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但需避开高温高湿环境(如桑拿房)。
2.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孕28周后,每日保持左侧卧位2-3小时,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使用孕妇枕支撑腰部和腹部,提高睡眠舒适度。
3.心理调适:焦虑是血压的“隐形推手”。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缓解压力;家人应给予情感支持,避免争吵或施加生育压力。
五、紧急处理:何时必须立即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急诊:血压≥160/110mmHg,且持续不降;剧烈头痛伴呕吐;视物模糊、闪光感;上腹部持续性疼痛(类似胃痛);阴道出血或胎动异常减少。
治疗原则:子痫前期患者需住院监测,医生可能使用硫酸镁预防抽搐、降压药控制血压,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剖宫产或引产)。
结语:科学护理,让孕期更安心
妊高症虽凶险,但通过早期监测、合理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孕妇能平稳度过孕期。记住:每一次血压测量、每一口健康饮食、每一次适度运动,都是对母婴健康的守护。愿每位孕妈妈都能以科学为盾,迎接新生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