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肠胃养护指南

重症患者的肠胃养护指南
作者:张倩   单位:大邑县人民医院
595

重症患者(如ICU的创伤、感染、术后患者)常因应激反应、缺血缺氧、长期卧床等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腹胀、呕吐、排便困难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营养不良、肠道菌群移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胃肠养护并非简单 “喂食”,而是通过监测功能状态、科学实施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帮助肠道 “重启”,为康复奠定基础。

先识别: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信号

典型症状:身体发出的 “预警”

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常表现为腹胀(腹部膨隆,腹内压升高>12mmHg)、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听诊每分钟<3 次)、呕吐(含胆汁或咖啡样物)、排便异常(便秘超3天,或腹泻每日>3次稀水便)。机械通气患者若呼吸浅快、气道压力升高,可能与严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有关。

高危因素:哪些患者更易中招

严重感染、休克患者因肠道缺血缺氧,胃肠黏膜最先受损;长期使用抗生素(超7天)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大手术、创伤患者因应激反应抑制胃肠蠕动;镇静剂、镇痛药物会减慢胃肠排空,这些患者需重点监测。

评估工具:用 “评分” 判断功能状态

临床常用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IF),从呕吐/反流、腹胀、肠鸣音、排便情况4项打分,0分为正常,1-2分为轻度障碍,3-4分为中度障碍,≥5分为重度障碍。评分≥2分时,需启动干预措施。

肠内营养:为什么是 “首选”

肠道的 “特殊价值”:不止是消化器官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拥有70%的免疫细胞。重症患者胃肠功能正常时,肠内营养可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增殖,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防止细菌、毒素进入血液。相比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还能降低肝功能损伤、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启动时机:“越早越好” 的科学依据

只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肠梗阻,应在入院24-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研究证实,早期喂养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其对创伤、感染患者,能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动力恢复,避免肠道萎缩。

营养制剂:根据病情 “量身定制”

胃肠功能轻度受损者,选用标准整蛋白制剂;消化吸收能力差者,用短肽或氨基酸制剂;高代谢状态患者,需添加肠道黏膜必需营养、减轻炎症的制剂,由医护人员根据每日能量需求计算用量。

科学实施:肠内营养的 “分步走” 策略

初期(1-3天):低剂量启动,逐步适应

首日给予目标剂量的25%-50%(如每小时20-30ml),用营养泵持续输注,床头抬高30°-45°(预防反流误吸)。输注期间每4小时监测胃残余量(>200ml时暂停1-2小时),观察有无腹胀、呕吐,耐受良好则每日增加剂量,直至达到目标。

中期(4-7天):调整速度,兼顾耐受

根据患者反应调整输注速度,轻微腹胀可加用胃肠动力药;腹泻患者可换用低渗配方,排查感染。此阶段需每日监测腹内压、排便量,每周检测电解质、肝肾功能,确保安全有效。

后期(7天以上):联合干预,促进功能恢复

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剂量80%后,配合肠道康复措施:病情允许时每日床上翻身、被动活动;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用乳果糖软化大便。长期卧床患者采用循环体位,减少肠道压迫。

养护关键:预防并发症,守护肠道功能

常见问题:肠内营养的 “拦路虎” 及应对

反流误吸是最危险的并发症,除抬高床头外,可使用幽门后喂养;腹胀明显时,暂停输注并胃肠减压,减少高脂肪、高纤维制剂;腹泻患者可稀释制剂,必要时加用保护肠黏膜的药物。

日常监测:这些指标不能忽视

每日记录腹围、排便次数及性状;每8小时听诊肠鸣音;定期检测胃残余量;监测血常规、白蛋白,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方案。

协同护理:多措施助力肠道 “康复”

避免不必要的禁食;减少镇痛药物用量,降低胃肠蠕动抑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或坐起,刺激胃肠功能。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