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直接接触患者伤口和组织,其清洁消毒关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很多人好奇,用过的拉钩、钳子等器械会经过怎样的处理?能否彻底消除病菌?其实,医院对手术器械的处理有一套严格流程,从回收、清洗到灭菌,每个环节都有规范标准,确保器械安全复用。
手术器械的“归途”:从手术室到消毒供应中心
术后及时处理与回收。手术结束后,护士会立即将污染器械放入防刺穿的专用回收盒,去除明显血迹和组织,贴上标识(注明科室、器械名称)。回收人员按规定路线将器械运至消毒供应中心,全程避免污染扩散,运输工具每日消毒。
分类清点:避免遗漏与损坏。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收后,按器械类型(如骨科、眼科器械)分类,逐一清点数量、检查完整性(如剪刀是否锋利、钳子咬合是否紧密),破损器械标记后维修或报废,确保后续处理能彻底覆盖每一件器械。
初步去污:减少有机物残留。将器械放入全自动清洗机前,对管腔类器械(如腹腔镜套管)用高压水枪冲洗内部,有齿类器械张开咬合处,确保缝隙无残留。对污染严重的器械,先用含酶清洗剂浸泡,分解血迹、脂肪等有机物,为深度清洗做准备。
清洗消毒:层层递进的“净化战”
机械清洗:高温高压去除污物。器械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经过预洗(30℃温水冲洗)、主洗(60℃~90℃含酶溶液冲洗)、漂洗(去除清洗剂残留)、终末漂洗(纯化水冲洗)四个阶段,全程约45分钟,能去除95%以上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手工精洗:针对复杂器械。精密器械(如显微剪刀)、有复杂关节的器械,需人工用软毛刷在流动水下刷洗缝隙,管腔类器械用专用细长毛刷清理内壁,避免机械清洗的冲击力损坏器械或留下死角。
消毒环节:杀灭病原微生物。清洗后的器械进入消毒程序,常用湿热消毒(134℃高温持续3分钟)或化学消毒(2%戊二醛浸泡10小时),前者适用于耐高温器械,后者用于不耐高温的精密器械,确保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灭菌处理:确保“零风险”的关键一步
压力蒸汽灭菌:最常用的灭菌方式。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如手术刀、止血钳)放入灭菌器,在134℃、205kPa压力下持续18分钟,通过高温高压蒸汽穿透器械包装,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灭菌效果可达10⁻⁶(即百万件器械中最多1件有菌)。
低温灭菌:保护精密器械。不耐高温的器械(如腹腔镜、电刀笔)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在55℃下作用6小时,能穿透包装杀灭微生物;等离子灭菌适用于怕湿器械,耗时约1.5小时,灭菌后无残留毒性。
灭菌监测:给每批器械“贴合格证”。每批次灭菌需进行物理监测(温度、压力、时间记录)、化学监测(灭菌包内放置指示剂,变色合格)和生物监测(含芽孢的菌片培养,阴性为合格)。只有三项均合格,器械才会被标记灭菌日期和失效期,发放至手术室。
储存与追溯:全流程保障安全
无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灭菌后的器械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环境温度保持20℃~25℃,相对湿度低于60%,货架离地、离墙≥10cm。包装完好的器械有效期为180天,一旦包装破损或超过有效期,需重新处理。
全程追溯:可查每一件器械的“履历”。通过条形码或RFID技术,记录器械的回收时间、清洗消毒人员、灭菌批次、使用患者等信息,若出现感染事件,可快速追溯到相关器械的处理环节,排查问题原因。
常见误区:灭菌≠永久无菌。有人认为灭菌后的器械永远无菌,实则不然。打开包装后,器械暴露在空气中超过4小时,或接触非无菌物品,会重新污染,需重新灭菌。手术中若器械掉落地面,即使未使用,也必须按污染器械重新处理。
手术器械的处理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严密流程,从回收、清洗、消毒到灭菌,每个步骤都有严格标准和监测手段。正规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通过科学方法,能将器械上的微生物彻底杀灭,达到无菌要求。这种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防线,也体现了现代医疗对细节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