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打球时手腕撑地了一下,现在又肿又疼,会不会骨折了?”这是骨科门诊常见的咨询。腕关节扭伤看似是小问题,但处理不当可能引发韧带松弛、关节不稳,甚至发展成慢性疼痛或活动障碍。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您掌握腕关节扭伤的“RICE原则”与康复要点,守护您的“腱”康,让每一次挥拍都无后顾之忧。
认识腕关节扭伤:不仅仅是“手腕疼”
腕关节由8块小骨头(腕骨)、韧带和肌腱组成,像一座精密的“桥梁”,支撑着手部的灵活运动。扭伤通常指韧带过度拉伸或部分撕裂,常见于运动(篮球、羽毛球等)、跌倒撑地或突然提重物时。症状自查:①疼痛:局部压痛,活动时加重;②肿胀:受伤后数小时内明显肿胀;③活动受限:无法用力抓握或旋转手腕;④瘀斑:严重扭伤可能出现皮下淤血。
注意区分骨折:若疼痛剧烈、无法持物或出现明显畸形,需立即就医拍X光片以排除骨折。
急性期处理:遵循“RICE”原则,科学应对
扭伤后前48~72小时是黄金处理期,错误操作可能加重损伤。
记住国际通用RICE原则:①Rest(休息):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手腕受力。可用护腕或绷带固定,减少进一步伤害;②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冰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
误区提醒:热敷会加重出血,急性期切勿使用!
③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从手指向肘部螺旋包扎,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过紧会导致缺血,过松则无效;④Elevation(抬高患肢):将手腕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位置,以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肿胀。
药物辅助: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遵医嘱。
恢复期康复:循序渐进,避免“二次伤害”
急性期过后(约3天后),需逐步恢复手腕功能,但需遵循“无痛原则”。
①早期活动(伤后3~7天):轻柔握拳、伸展手指练习,防止肌腱粘连;手腕被动活动(如用另一只手辅助缓慢屈伸),避免主动用力。②中期强化(1~2周后):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如手腕屈伸、旋转),增强韧带和肌肉力量;尝试静态支撑动作(如用手撑墙保持5秒),再逐步增加训练难度。③后期功能恢复(2~4周后):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如写字、拿杯子,但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若疼痛持续或反复,需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疗)。
康复关键:每个人由于个体差异恢复速度不同,切勿与他人比较!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韧带松弛或慢性疼痛。
预防复发:日常护腕小技巧
运动防护:打球、健身时佩戴专业护腕,尤其在做俯卧撑、羽毛球扣杀等动作时;正确姿势:搬重物时屈膝下蹲,避免手腕过度受力;使用工具时保持手腕中立位;加强肌肉力量:日常可练习哑铃腕屈伸、俯卧撑支撑,增强前臂和腕部稳定性。
何时必须就医?这些信号别忽视
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损伤(如韧带完全断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需尽快就诊:手腕疼痛持续超过2周无缓解;活动时出现“咔嗒”声或不稳定感;握力明显下降,无法完成拧毛巾等动作。
建议MRI或超声检查,并根据情况制定手术或康复方案。
科学处理,让手腕重获“腱”康
腕关节扭伤虽常见,但正确的急救和康复能最大限度避免后遗症。记住:休息是基础,冰敷要趁早,加压包扎需适度,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请及时就医排查韧带损伤。如果您身边有人正遭受手腕疼痛困扰,请将文章分享给他——健康的双手,才能拥抱更美好的生活,让每一次握笔、打球、端杯都不再受疼痛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