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位于肠系膜内的淋巴结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3~15岁儿童,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由于症状与阑尾炎十分相似,常被家长甚至医生误认为是“阑尾炎”,但两者本质不同,治疗与预后也大相径庭。
为什么会发炎
感染因素(最常见):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在感冒、咽炎、胃肠炎后1~2周出现腹痛。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耶尔森菌等,可直接侵袭或经血流进入淋巴结。肠道炎症波及:末端回肠炎、轻微阑尾炎时,炎症可循淋巴管波及邻近淋巴结。主要与儿童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功能差;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淋巴结丰富,一旦呼吸道或胃肠道受刺激,“免疫大战”就在此处打响,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孩子有哪些表现
一般“先感冒后腹痛”,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隐痛或痉挛痛,几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按压时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有时可出现发热,为低~中度热(37.5~39℃),与病毒感染同步。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出现乏力、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何确诊
病史+体检:近期上感或胃肠炎史,腹痛“游走性”、压痛点不固定。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毒性者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细菌性者白细胞及CRP明显升高。粪便检测:排除细菌、寄生虫感染。
影像学(关键):腹部超声首选,安全无辐射。同一区域肠系膜上≥2个淋巴结,长径≥10mm或短径≥5mm,或成簇排列,即可诊断肿大;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信号丰富。当怀疑合并脓肿、肿瘤或需与阑尾炎鉴别时使用腹部CT检查。
治疗原则:以“休息+对症”为主
本病80%以上为自限性病毒性炎症,无须手术,关键在于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一般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暂禁固体食物4~6h,症状缓解后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糖饮食:粥、面条、蒸苹果、胡萝卜泥。多饮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保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此外,可根据患儿症状及病因选择相应的退热止痛、解痉止痛或抗病毒、抗生素;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果内科保守治疗2~3天无效,考虑存在化脓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或无法排除阑尾炎时,才考虑腹腔镜探查/引流。
居家护理与预防
饮食。发作期:米汤、面汤、去油肉汤、蒸蛋羹;少量多餐。缓解期:逐步恢复瘦肉、豆腐、熟蔬菜;1个月内避免生冷、油炸、过甜、辛辣及含气饮料。
生活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冬春季节及时增减衣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每日适量户外活动,增强免疫。
何时就医:腹痛持续加重或固定右下腹,拒按拒走;发热>39℃且退烧药效果差;频繁呕吐、无法进水,尿量明显减少;大便带血或呈黑褐色;腹部明显膨隆、孩子精神差、面色苍白。出现以上任一情况,请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小儿外科就诊,必要时做急诊超声或血液检查,以排除需要外科干预的急腹症。
常见误区
超声报“淋巴结肿大”就是很严重?儿童正常免疫反应即可出现轻度肿大,关键看有无症状+大小+形态。医生会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家长勿被报告单“吓到”。
需要把淋巴结“消”到正常大小吗?淋巴结回缩需时间,只要孩子不再腹痛、能吃能玩,即使超声仍“大”,也不必长期服药或输液。
抗生素用得越早越好?病毒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用抗生素无效且有害,只有在明确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时才用,务必遵医嘱足量足疗程。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急性腹痛的“常客”,多与感冒、胃肠炎等病毒感染有关,呈自限性。家长牢记“先感冒后腹痛”“痛一会儿又好”的典型特点,配合医生完成超声检查与血常规,即可与阑尾炎等急腹症区分。治疗上以休息、补液、对症为主,避免滥用抗生素,一般1~4周可完全恢复。平日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呼吸道感染,就能让孩子少受“肚子疼”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