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管回家后的PICC居家护理

带管回家后的PICC居家护理
作者:​董彦君   单位: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5863

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而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然而,带管回家后,很多患者会担心如何护理PICC导管,怕出现感染、堵管、脱管等问题。别担心,以下这份超全指南将为您详细介绍PICC居家护理的要点。

ICC导管:“人体USB接口”

PICC导管是一条细长柔软、可弯曲的硅胶导管,通过手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最终到达上腔静脉接近心脏的位置。这根导管最长可在体内留置1年,就像给身体接了个“充电宝”,让您在家也能轻松完成治疗。

日常护理重点:记住“3防+1观察”

1.预防感染:定期由专业人员更换敷贴,每7天一次。若出现渗血、卷边或污染,应立即更换。接触导管前务必洗手,尤其在夏季出汗多时,注意检查敷贴是否密封。

2.防止脱管:避免提重物(如超过3公斤)、剧烈运动或大幅度甩臂动作。穿脱衣物时应“先穿置管侧、后脱置管侧”,选择宽松袖口的衣服。睡觉时建议侧卧于非置管侧,可用丝袜剪成袖套包裹导管,防止夜间意外牵拉。

3.预防血栓:避免血液回流:减少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胸腔压力的动作,不穿紧身衣袖,避免导管受压(如睡觉时勿压迫置管侧手臂)。适当活动:每日做握拳—松手动作(5-10次/小时)促进静脉回流。病情允许情况下,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500ml以上(如饮用500ml矿泉水瓶5瓶),保证尿量在2000-3000ml以上。

4.每日观察:穿刺点观察:每天查看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看是否有红肿、渗血、渗液、疼痛、瘙痒或分泌物。若穿刺点出现绿豆大小的红肿,且逐渐扩大,或伴有体温升高,要提高警惕。导管状态:观察有无破损、断裂,体外导管长度是否变化,穿刺点有无渗血和导管回血。若导管有小裂痕或体外部分明显缩短,可能存在异位或断裂风险。敷贴情况:检查是否固定良好,有无卷边、潮湿、脱落,这些情况会降低保护作用,增加感染几率。

生活防护指南

1.洗澡安全:可以进行淋浴,但应禁止盆浴、游泳等会将置管处敷料浸湿的活动。洗澡前用保鲜膜或防水袖套包住导管部位,保鲜膜保护导管的方法:用保鲜膜紧贴皮肤缠绕,宽度比置管处敷料多3-5cm,注意不可缠得过紧过松,保鲜膜外最好缠一条干毛巾,手臂放在墙上呈90度角,必要时可由家属协助,洗澡沐浴后请检查贴膜是否浸湿,如有浸湿请立即到医院换敷料。

2.导管回血:切勿自行处理,应联系专业人员。

3.敷贴过敏:可更换为低敏材质,如纱布加透气胶带。局部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但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

1.导管断裂或脱出:如发生断裂,立即用手捏住体外导管部分并用胶带固定,带上断裂部分尽快就医,以防空气进入血管。如导管滑出,用无菌纱布压住穿刺点止血约10分钟,并记录脱出长度,及时前往医院。

2.感染迹象:若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或伴随发热(超过38℃),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或拔管。

3.手臂异常:置管侧手臂出现肿胀、麻木或皮温升高,提示可能血栓或静脉炎,应尽快做超声检查评估。

日常活动与心理调适

居家时,患者可进行散步、做饭、轻度家务和写字等温和活动。手臂可做握拳、伸展等柔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避免提重物和大幅度动作。长期带管可能引发焦虑,家属和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病友交流,增强信心,提升生活质量。

定期维护与随访

即使没有输液,也要坚持每7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导管维护,包括冲管、更换敷贴和输液接头。携带护理手册记录每次维护情况,便于追踪和管理。忽视维护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影响导管使用寿命。

结语

总之,PICC导管是很多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通道,其安全使用离不开科学的居家护理。掌握“3防+1观察”原则,学会应对常见问题,才能安心带管。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医护与患者共同努力,让这条“生命通道”为治疗保驾护航。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