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崴脚后的紧急处理:避免二次损伤
(一)立即停止活动
一旦发生崴脚,应立刻停止行走、运动等一切活动,避免受伤脚踝继续受力,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此时受伤的韧带、肌肉等组织较为脆弱,持续活动可能导致撕裂范围扩大。例如,大学生小张在打篮球时不慎崴脚,却坚持继续比赛,结果原本只是轻微扭伤,最终发展成韧带撕裂,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二)冷敷镇痛消肿
在崴脚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处理。中医认为,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或使用冷藏后的袋装牛奶,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但要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三)适当加压包扎
冷敷后,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包扎,以减轻肿胀。包扎时需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作用。从脚趾开始,逐渐向上缠绕至小腿下方,包扎后若感觉脚趾麻木、发冷,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
二、恢复期处理:促进损伤修复
(一)热敷与中药外敷
崴脚48小时后,损伤部位出血基本停止,此时可采用热敷或中药外敷。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红花、当归、川芎等制成的药膏或药包外敷,可通过皮肤渗透,发挥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以中药泡脚为例,将艾叶、伸筋草、透骨草等药材煮沸后,放至合适温度泡脚,能有效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二)适度功能锻炼
在疼痛和肿胀缓解后,开始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可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关节灵活性。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适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促进损伤修复,但要避免过度活动。此外,还可以尝试踮脚尖、脚跟行走等锻炼方式,每次锻炼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三、严重损伤及时就医
若崴脚后出现剧烈疼痛、肿胀严重,或受伤脚踝无法承重、畸形等情况,很可能发生了骨折或韧带断裂,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中医骨科除了常规的X光、CT检查,还会通过触诊等手法判断损伤程度,采用正骨、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进行治疗。针灸时,选取阿是穴、解溪穴、丘墟穴等穴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推拿则通过特定手法,帮助复位关节、松解粘连组织。
四、日常预防,降低崴脚风险
预防崴脚同样重要。日常可通过加强踝关节力量训练,如进行提踵练习、平衡木站立等,增强脚踝稳定性。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很关键,运动时要穿专业的运动鞋,鞋帮能对脚踝起到一定的支撑保护作用;日常出行尽量避免穿高跟鞋、松糕鞋。在行走或运动时,注意观察路面情况,避免在不平整的路面快速行走,从源头减少崴脚的发生。
综上所述,崴脚看似小事,处理不当却可能留下后遗症。中医骨科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期需冷敷制动、消肿散瘀,恢复期配合针灸、中药外敷及功能锻炼,逐步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日常选择合适鞋具、加强脚踝力量训练,能减少崴脚风险。掌握这些要点,方能在意外发生时科学应对,加快恢复,守护脚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