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形成健康习惯的黄金时期。公共卫生护理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影响着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作为青少年,主动学习并践行公共卫生知识,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
筑牢个人卫生“防护墙”
个人卫生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看似细微的习惯却能起到关键作用。日常要做到“三勤”:勤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清洁,尤其在流感高发季,能有效减少病菌传播;勤换衣,贴身衣物每天更换,外衣每周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毛囊炎、皮肤感染的风险;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让新鲜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细菌和病毒滋生。
在集体环境中,更要注意卫生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若无纸巾则用手肘遮挡,避免飞沫传播;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牙刷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桌面、储物柜的整洁,定期清理垃圾,营造干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吃出健康,筑牢成长基石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合理膳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每天的饮食应遵循“多样、均衡、适量”的原则:保证谷物类主食的摄入,为身体提供充足能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菠菜、胡萝卜、苹果等,增强免疫力;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等,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
同时,要远离“健康陷阱”: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糖果、腌制食品等,这些食物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可能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少喝碳酸饮料,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避免因糖分摄入过多引发龋齿和代谢问题;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保护胃肠道健康。
科学运动,强健体魄
运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学习压力。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篮球、跳绳等,这些运动能促进骨骼生长、增强心肺功能。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防止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
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做好防护措施: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运动鞋、运动服,减少运动损伤的可能;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关节和肌肉;运动后及时拉伸,帮助身体恢复。此外,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避免在饭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也不要在雾霾、高温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运动。
守护心灵,保持阳光心态
心理健康是公共卫生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学会正确调节情绪,遇到烦恼时,可与父母、老师或朋友沟通交流,倾诉内心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画画、写日记等方式释放压力。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如社团、志愿者服务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看待网络信息,不沉迷网络游戏,避免因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和认知。如果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要及时寻求心理老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
主动预防,远离疾病威胁
青少年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主动做好疾病预防尤为重要。按国家规定及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HPV疫苗等,建立免疫屏障;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如流感、手足口病、肺结核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8~10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要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进行初步处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期望。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到合理膳食,从科学运动到守护心理健康,再到主动预防疾病,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青少年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