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该怎么判断是“正常”还是“危险”

新生儿黄疸该怎么判断是“正常”还是“危险”
作者:​陈秋颖   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人民医院
5189

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皮肤或巩膜发黄,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现象,医学上称为新生儿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代谢过程,但部分新生儿可能因疾病因素导致病理性黄疸,极易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如何科学判断宝宝的黄疸性质,掌握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保障新生儿神经发育至关重要。

宝宝出生后变黄了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变黄,多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儿黄疸。宝宝刚出生时,体内的红细胞数量较多,破坏后会释放出胆红素,而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无法及时将胆红素代谢排出,因而在皮肤和黏膜上沉积,表现为发黄。

新生儿黄疸该怎么判断是“正常”还是“危险”

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发黄是常见现象,但并非所有黄疸都是正常的,需结合时间、程度和症状综合判断。

首先,看黄疸出现的时间。若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最重,1~2周内自然消退,多为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发育过程。而若在出生24小时内就发黄,或黄疸持续超过2周(足月儿)或4周(早产儿),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引起警惕。

其次,看黄疸的部位和颜色。生理性黄疸通常由面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手掌和脚底一般不黄,颜色偏淡;而病理性黄疸颜色较深、波及全身,甚至累及巩膜、四肢末端。

最后,看宝宝是否有异常表现。若存在嗜睡、吃奶困难、哭声变弱、反应迟钝等情况,则提示可能因胆红素过高引发了神经损伤。

针对新生儿黄疸,建议家长不要仅靠目测判断,需及时就医,通过经皮或血液检测胆红素水平明确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加强母乳喂养

对于大多数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来说,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增加喂养频率。无论是母乳还是配方奶,均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胎便和胆红素的排出。通常建议每日喂奶8~12次,避免宝宝因摄入不足而加重黄疸。此外,足量喂养还能预防母乳性黄疸所引发的持续性胆红素升高。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吃奶情况、尿量和大便次数,确保其代谢功能正常。对于喂养困难的宝宝,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当补液,确保体液平衡,促进胆红素排泄。

蓝光疗法

当胆红素水平升高至一定标准时,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光照治疗,这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常规方法。蓝光能够穿透皮肤,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便于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光疗需在专业设备下进行,照射时应保护好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并定期翻身防止皮肤烧伤或脱水。在治疗期间,应保持喂养和体液充足,以辅助胆红素的排泄。经过数天治疗,大部分宝宝黄疸会明显减轻,效果确切、恢复较快。

换血疗法或药物治疗

若黄疸属于严重病理性类型,胆红素水平极高,且存在核黄疸风险时,则需进行换血疗法。该方法通过静脉置管替换患儿部分血液,以迅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此外,由于溶血性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还可采用免疫球蛋白、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干预。换血和药物治疗应在NICU等重症监护条件下操作,严格监控生命体征,确保安全性。

定期随访

黄疸处理不能止于一次治疗,尤其是早产儿或存在潜在疾病的宝宝,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出院后应在医生建议下按时复查胆红素水平及生长发育状况。家长在家中也需密切观察宝宝的肤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及排便频率,一旦出现黄疸加重、精神萎靡、哭声微弱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对于母乳性黄疸或胆道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持续性黄疸,还需进行肝功能、遗传代谢病等相关检查,确保尽早干预、预防并发症,保障宝宝健康发育。

总之,新生儿黄疸并非罕见现象,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却不可小觑。科学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是做好新生儿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密切关注黄疸出现的时间、范围及宝宝的整体状态,切勿盲目等待或自行处理。只有将科学认知与规范处理相结合,才能为新生儿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