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适别大意 检验科如何揪出沙门氏菌

肠胃不适别大意 检验科如何揪出沙门氏菌
作者:​胡鑫   单位:成都市新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415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这些常见的肠胃不适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胃肠炎或消化不良而忽视。然而,其背后可能潜藏着沙门氏菌感染,这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潜在危害的食源性病原菌。沙门氏菌感染不仅引发急性肠胃炎,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中,检验科在“揪出”这一隐形威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将阐述肠胃不适与沙门氏菌感染的关系,并详细介绍检验科如何运用精准检测手段,快速准确地识别沙门氏菌,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肠胃不适与沙门氏菌感染的关联

沙门氏菌的基本特性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形态细长,有鞭毛可运动。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伤寒沙门氏菌和非伤寒沙门氏菌两大类。它常寄生于动物肠道,是禽畜及其制品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环境耐受性强,可在水、土壤及食品表面存活数天至数周。沙门氏菌通过污染食物进入人体后,利用侵袭性蛋白穿透肠黏膜细胞,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因其致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测。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感染沙门氏菌后,患者通常在摄入污染食物后6到72小时内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突发腹泻(常为水样便,可含黏液或少量血液)、腹部痉挛性疼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并伴有发热、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儿童、老人)症状可能更重,甚至发展为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威胁生命。

重视沙门氏菌检测的必要性

肠胃不适患者若不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可能漏诊感染,导致抗生素误用或针对性治疗延误。沙门氏菌不仅引发急性胃肠炎,更可能导致系统性感染,尤其对免疫力低下者风险更大。及时检测能明确病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有效控制传染源、预防疾病扩散,对患者康复和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检验科如何精准揪出沙门氏菌

标本采集与前处理

检测沙门氏菌,标本采集是关键环节。首选患者的粪便样本(沙门氏菌主要在肠道繁殖并随粪便排出),其次为肛拭子。采集时需使用无菌容器,避免污染,并尽快送检以保证活菌存活。为提高检出率,可将标本直接放入专用液体培养基(如缓冲蛋白胨水)进行增菌(促进沙门氏菌增殖),为后续培养鉴定奠定基础。为缩短检测时间,也可将粪便标本直接划线接种于沙门氏菌选择培养基上送检。

传统培养鉴定技术

传统培养鉴定是经典方法:

(1)增菌与分离培养:将样本(或增菌后样本)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XLD琼脂),抑制非目标菌生长,促进沙门氏菌形成特征性菌落。

(2)生化鉴定: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如三糖铁试验TSI、硝酸盐还原试验、尿素酶试验等),确认其代谢特征。

(3)血清分型:对生化反应符合的菌株进行血清学试验,检测其O(菌体)和H(鞭毛)抗原,确定具体的血清型,确保鉴定准确。整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天。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以PCR及其衍生技术为主)能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序列(如invA基因)。该技术通过设计针对沙门氏菌DNA特定区域的引物,在体外大量复制目标序列,实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不仅能定性(判断有无),还能准确定量,帮助评估病原菌数量或感染程度。与传统培养相比,分子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通常数小时内即可得出结果,适合临床急诊和流行病学监测使用。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无法区分死菌与活菌,最终的鉴定仍需依赖传统培养方法作为“金标准”。

结语

肠胃不适背后可能潜藏沙门氏菌感染,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是诊疗关键。检验科通过规范标本采集、运用传统培养鉴定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沙门氏菌,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依据。科学检测不仅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更能有效控制传染源,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因此,面对持续或严重的肠胃不适,应积极配合检验,重视病因查找,切勿掉以轻心。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