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为何“烧心”不是小事

反流性食管炎 为何“烧心”不是小事
作者:张军   单位:宁阳县中医院
14270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烧心”的经历——胸骨后一阵灼热感,仿佛有团火在燃烧,有时还伴随反酸、嗳气。这种症状看似常见,却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信号。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问题。

“烧心”从何而来

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机制是胃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逆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这一过程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受损或饮食刺激(如辛辣、油腻食物)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胃酸具有强腐蚀性,正常时被胃黏膜保护层隔绝,但反流至食管后,会直接腐蚀食管黏膜,引发灼热感。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管与胃连接处有一圈环形肌肉(下食管括约肌),其作用是防止胃内容物逆流。若该肌肉功能减弱(如肥胖、怀孕、长期吸烟饮酒等因素导致),胃酸便容易“倒灌”至食管。

胃排空延迟:胃动力不足或食物滞留时间过长,会导致胃内压力升高,进一步推动胃酸反流。例如,暴饮暴食或进食后立即平卧,均可能加重这一过程。

食管防御能力下降:食管黏膜通过黏液层、碳酸氢盐分泌和细胞修复机制抵御胃酸侵蚀。若黏膜受损(如长期反流刺激、药物不良反应),防御屏障被破坏,烧心症状会更频繁。

“烧心”背后隐藏哪些风险

反流性食管炎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

食管黏膜损伤:长期胃酸刺激会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形成溃疡。患者常感到胸骨后疼痛,吞咽时加重,严重时可能因出血引发贫血。

食管狭窄:反复炎症刺激会使食管黏膜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导致食管管腔变窄。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从固体食物吞咽费力逐渐发展至液体吞咽受阻,甚至无法正常进食。

巴雷特食管:这是食管黏膜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癌前病变。尽管癌变率较低,但患者患食管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需定期监测。

呼吸道并发症:反流物可能误吸入气管或肺部,引发慢性咳嗽、哮喘、反复肺炎,甚至导致肺纤维化。部分患者以咳嗽或哮喘为首发症状,易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

生活质量下降:夜间反流会导致睡眠中断,长期烧心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身体不适-心理压力-症状加重”的恶性循环。

如何科学应对“烧心”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管理: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摄入,避免咖啡、浓茶、碳酸饮料;戒烟限酒,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体位与运动:餐后保持直立位2~3小时,避免立即平卧;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反流;控制体重,避免紧身衣物增加腹压。

2.药物治疗

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是首选,可显著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并促进黏膜愈合。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促动力药:莫沙必利等药物可增强下食管括约肌张力,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机会。

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形成保护层,减轻黏膜损伤。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的患者,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常见选择。手术通过重建抗反流屏障,从根源上减少胃酸反流。

“烧心”虽是小症状,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及时识别反流性食管炎的信号,通过科学干预保护食管健康,才能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