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血糖监测、饮食与运动

糖尿病护理:血糖监测、饮食与运动
作者:胡静   单位: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767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护理需贯穿日常生活细节。通过科学监测血糖、精准调控饮食、合理规划运动,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精准捕捉波动,动态调整方案

1.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策略

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绝对缺乏,血糖波动剧烈,需每日监测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病情不稳定时甚至需每小时监测。例如,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需家长协助完成消毒、采血等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数据偏差。

2型糖尿病患者若病情稳定,可每周选择2-3天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若调整治疗方案,则需增加监测频率。老年患者因神经病变对低血糖感知迟钝,更需规律监测以防意外。

2.监测技术选择需匹配需求

指尖血糖仪适合日常自我监测,操作时需彻底清洁双手,避免酒精残留干扰结果;采血前调整针头深度,确保血液样本充足。对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连续记录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浓度,生成全天波动曲线图。

3.数据记录与分析

患者需详细记录监测时间、血糖值及饮食、运动情况,如“2025年8月5日早餐后2小时血糖8.2mmol/L,进食西红柿鸡蛋面1碗,慢跑30分钟”。通过分析数据,可识别血糖波动规律,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

结构化营养管理,稳定血糖曲线

饮食是糖尿病护理的“基石”,需遵循“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原则。

1.总热量摄入

以身高170cm、体重70kg的成年男性为例,轻体力劳动者每日热量需求约为1800-2000千卡,可按碳水化合物55%、蛋白质20%、脂肪25%的比例分配。碳水化合物优选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GI值55)、糙米(GI值68),避免白面包(GI值88)、糯米饭(GI值87)等高GI食物。

2.膳食纤维

每日摄入量需达到25-30克,如蔬菜、全谷物及低糖水果。例如,早餐搭配1杯牛奶和1个鸡蛋,午餐食用糙米饭配清炒西兰花,晚餐选择荞麦面配凉拌菠菜。

3.进餐模式影响血糖波动幅度

建议采用“三餐两点”制,将每日热量分配至5-6餐,避免暴饮暴食。例如,早餐摄入总热量的25%,上午加餐10%,午餐30%,下午加餐10%,晚餐25%。研究显示,少食多餐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科学激活代谢,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是糖尿病护理的“增效器”,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1.运动类型

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5-6km/h)、游泳(自由泳/蛙泳)、骑自行车(心率维持在100-120次/分)。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

2.运动时机

最佳时段为餐后1小时,此时血糖水平开始上升,运动可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例如,糖尿病患者午餐后休息30分钟,随后进行40分钟快走,可使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2-3mmol/L。

3.运动强度

初始阶段可从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至每周5次、每次40分钟。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如6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96-112次/分。

综合管理

糖尿病护理需构建“监测-饮食-运动-药物”闭环管理体系。患者需定期复诊,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每年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筛查并发症;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医疗警示手环,应对突发低血糖事件。

通过科学监测血糖、精准调控饮食、合理规划运动,糖尿病患者可将血糖波动控制在理想范围,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风险。护理不仅是疾病管理,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塑——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方能实现真正的长期达标。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