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筛查让消化道早癌“无处藏身”

内镜筛查让消化道早癌“无处藏身”
作者:​游乐卿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消化内科
2470

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节奏发生变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节食等让胃病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很多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度不高,直到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时才到医院检查治疗。消化道早癌是可以被治愈的,但是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大众防治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发现时间晚,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做到早期发现,首先要加强预防和筛查

消化道早癌的预防大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控制每日摄入盐分总量,少吃烟熏、煎炸、烧烤类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细嚼慢咽、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饮食一定要干净卫生,提倡使用公筷,以避免其在家庭内部传播。如果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及早进行根除治疗,并实行分餐。

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的高风险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筛查,以做到早发现。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包括: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吃烫食或腌制类食物。胃癌高风险人群指年龄在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胃癌或癌前病变既往史、重度吸烟、长期饮酒。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包括:1)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如林奇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2)散发性高风险人群:如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史、粪便潜血阳性,或有长期喜食红肉和加工肉类、熬夜、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

消化道早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但这些症状因不具有特异性,且在口服常规药物后可能缓解,因而容易被忽视。因此,消化道早癌高危人群尤其需要及时进行内镜筛查,以实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做到早期诊断,内镜筛查最有效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早癌最有效的方法。常规胃肠镜检查能够发现可疑的早癌病灶,在发现可疑病灶后,可利用先进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对可疑病灶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从而做出科学、精准的判断。医生可直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微小变化,发现直径仅几毫米的早期病变,并判断早癌的浸润深度。内镜检查中还可以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提供金标准。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进行内镜筛查的前一天晚上八点后需要禁食,检查当天早上禁水。如果需要服用降压药,最好采用舌下含服或用少量水送服。检查前三天应尽量清淡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摄入含有粗纤维的食物。无痛内镜筛查前需要做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检查当天需要有家属陪同,检查后24小时内不能开车。消化道早癌高危人群有必要定期进行内镜筛查,做到早查早治,方能早日安心。一般来说,胃镜检查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对于已经发现癌前病变的患者,则需要根据医嘱缩短复查间隔。

内镜筛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患有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精神失常、急性重症咽喉部疾病等的患者禁止进行胃镜检查。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伴有严重高血压的心脏病、高度怀疑大肠穿孔、有多次腹腔手术史或肠粘连的患者,禁止进行肠镜检查。患者是否符合内镜筛查条件、能否进行无痛内镜筛查,均需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并给予指导。

做到早期治疗,让消化道早癌无处藏身

内镜微创治疗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手段,因其创伤小、费用低、愈合快等优点而备受欢迎。内镜微创治疗的治愈率较高,早期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5%~97%。对于确诊的病变,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技术实现根治性切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内镜筛查是发现消化道早癌的有力武器。通过内镜筛查,更多消化道早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就能获得治愈机会,提高生存率。个人应树立主动健康观念,积极参与筛查。只有形成“早查、早诊、早治”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让消化道早癌“无处藏身”。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