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大的人真的“麻不倒”吗

酒量大的人真的“麻不倒”吗
作者:​陈长春   单位:达州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3396

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有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酒量大的人对于麻醉药物不太敏感,甚至有人觉得他们根本就“麻不倒”,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这需要从麻醉药物的作用原理以及人体对酒精的适应机制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倘若能了解这一问题的答案,便可协助大家正确地认识麻醉药物与饮酒之间的关系,避免因错误的认知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或疏忽。

酒量再大,麻醉也能“制服”你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平常能喝酒就意味着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良好,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正确,酒精与麻醉药物尽管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不过它们的作用机制全然不同,身体对酒精的适应能力无法直接体现对麻醉药物的反应,麻醉医生会依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手术需求精确计算药物剂量,以保证在安全范围内达成理想的麻醉效果。即便一个人平日里饮酒量再多,进入手术室后,只要依照科学规范实施麻醉管理,依旧可以达成平稳且可控的麻醉状态,酒量大小并非决定麻醉能否“麻倒”的关键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医学评估以及个体差异。

喝得多≠麻得少,真相其实很意外

有人觉得长期大量饮酒会致使身体对麻醉药“脱敏”,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起效,此观点貌似合理,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长期饮酒或许会对肝肾代谢功能产生影响,反而会改变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令麻醉过程更难以把控,在某些情况下,肝脏功能降低可能导致药物清除减缓,增加麻醉后苏醒延迟的风险。酒精对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造成的潜在损害,也可能对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性产生影响,饮酒量多并不意味着麻醉效果就弱,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并非一种“优势”,而是一种潜在的隐患。

酒精耐受强的人,麻醉真会更难下手吗

所谓“酒精耐受强”,意思是身体对于酒精摄入之后所产生的反应相对比较弱,然而这并不代表对于麻醉药物也会呈现出类似的耐受性,麻醉药物的作用靶点、代谢路径以及作用机制和酒精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医生在制定麻醉方案的时候,会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有没有慢性病、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诸多综合因素来做出判断,而并非依据一个人平常能不能喝酒。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说明酒精耐受强的人需要较大增加麻醉剂量,相反,这类人群有可能因为长期饮酒致使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反而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地控制药物剂量,以此来避免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术前喝酒,麻醉风险悄悄升级

手术前饮酒,或许会给麻醉过程以及术后恢复造成一系列潜在风险,酒精可以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干扰麻醉药物的正常代谢进程,致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变长,增加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可能性,酒精有可能引发胃肠道充血,增加术中呕吐以及误吸的风险,这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饮酒后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可能会影响麻醉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医生一般建议患者在手术前最少24至48小时内不要饮酒,以此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是保障麻醉安全的关键前提,饮酒不会让身体“更强悍”,反倒可能使麻醉变得更复杂。因此术前要主动告知医生近期饮酒情况,包括饮酒频率、酒量等,以便医生能据此调整麻醉方案,比如选择代谢途径更稳定的药物,提前做好应对血压波动的准备,最大程度减少饮酒对麻醉的干扰。

结语

酒量较大的人并非真的不会被麻醉影响,而是身体对于部分麻醉药物的耐受能力或许会出现变化,麻醉医生会依据专业评估来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了解这一情况后,人们在面临需要进行麻醉的状况时,应当如实告知自身饮酒习惯,这样的做法对于保障麻醉安全十分关键,也可以让整个麻醉过程更为平稳可靠。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