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脱臼是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脱离正常位置的急性损伤,常见于肩关节、肘关节和髋关节,多由摔倒、撞击或用力拉扯引起。脱臼后若处理不当,盲目复位、随意活动或固定不稳,可能导致关节囊撕裂加重、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甚至引发习惯性脱臼,增加治疗难度。急诊护理的核心不仅是缓解疼痛,更要通过科学操作避免二次伤害,为后续复位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快速识别脱臼:避免误判引发的伤害
1.典型症状帮区分
脱臼最明显的表现是关节畸形(如肩关节脱臼后肩膀变平、肘关节脱臼后手臂弯曲异常)、剧烈疼痛且活动受限,触摸时能感觉到关节空虚感,与正常关节形态差异明显。若仅为肌肉拉伤,虽有疼痛但关节形态正常,活动受限较轻,可通过这些差异初步判断是否脱臼。
2.警惕伴随的神经血管损伤
脱臼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若受伤部位出现皮肤苍白、麻木、刺痛,或指尖或趾尖发冷、发紫,说明可能存在血管神经受压,需立即减少移动,避免压迫加重,这是判断伤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3.切勿尝试“自我复位”
很多人认为脱臼后“掰回去”就好,实则非专业复位易导致关节软骨损伤、韧带撕裂加重,甚至造成骨折。即使看似复位成功,也可能因关节对位不良引发慢性疼痛,正确做法是保持关节固定,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现场固定:稳定关节是防二次伤害的关键
1.选择合适的固定工具
根据脱臼部位选择固定物:肩关节脱臼可用三角巾将手臂悬于胸前,保持手肘弯曲90度;肘关节脱臼用硬纸板或夹板固定手臂于弯曲位置,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在躯干上;髋关节脱臼需让患者平卧,在双腿间垫枕头防止腿部转动。固定物要软硬适中,避免过紧压迫组织。
2.固定时遵循“动静结合”原则
固定范围需包括受伤关节上下各一个关节,比如肘关节脱臼要固定手腕和上臂,减少整体活动度;固定力度以“不晃动且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可通过观察肢体末端颜色(如手指红润)判断松紧是否合适,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易引发缺血。
3.避免对受伤部位施加压力
固定过程中不要按压或揉搓脱臼关节,搬运时托住关节上下的肢体部位,防止受力导致关节进一步移位。若患者疼痛剧烈,可在固定后用冰袋隔着毛巾冷敷(每次15分钟),既能减轻疼痛,又能减少肿胀。
安全搬运:减少移动中的二次损伤
1.不同部位脱臼的搬运姿势
肩关节或肘关节脱臼患者可保持坐姿或半卧位,用衣物或垫子支撑受伤手臂,避免悬空晃动;髋关节脱臼需保持平卧,担架搬运时在臀部两侧放置沙袋固定骨盆,防止身体扭转带动髋关节移动;儿童脱臼(如桡骨小头半脱位)要由成人抱在怀里,受伤手臂贴近身体,避免牵拉。
2.搬运时“一人指挥,协同用力”
多人搬运时需有人统一指挥,确保动作同步,比如抬髋关节脱臼患者时,三人分别托住肩背部、腰臀部和腿部,同时用力将患者平移至担架,避免拖拽或扭曲身体,防止脱臼部位受力加剧。
3.避免长途颠簸和频繁移动
搬运过程中尽量选择平稳的交通工具,减少颠簸;若距离医院较近,可缓慢步行(适用于上肢脱臼且固定牢固者),下肢脱臼必须使用担架或轮椅,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患者自行站立或行走,防止关节承受体重导致损伤加重。
就医前后:这些细节能降低伤害风险
1.就医前告知关键信息
向医护人员准确描述受伤原因、受伤时间、已采取的固定措施,以及是否出现麻木、发冷等症状,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伤情,避免漏诊隐藏的神经血管损伤。
2.复位后仍需重视保护
即使医生已成功复位,也需用夹板或支具固定关节2-3周(具体时间遵医嘱),期间避免负重和剧烈活动,比如肩关节复位后不要提重物,肘关节复位后少做弯曲动作,过早活动易导致关节囊修复不良,增加再次脱臼风险。
3.康复期科学锻炼防粘连
拆除固定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肩关节做缓慢的钟摆运动,肘关节做轻柔的屈伸练习,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锻炼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原则,避免盲目用力拉伸,防止刚愈合的组织再次损伤。
结语
脱臼护理的核心是“保护为主,科学固定,安全转运”,任何试图自行复位或不当移动的行为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遇到脱臼时,先通过典型症状判断伤情,再用合适的方法固定关节,搬运过程中避免受力和颠簸,及时就医并配合后续康复,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