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误区要避开

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误区要避开
作者:李杨梅   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168

高血压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正以“无声杀手”的姿态威胁着数亿人的健康。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27.5%,但控制率仅16.8%。许多患者误以为“按时吃药就能高枕无忧”,却忽视了家庭护理中潜藏的致命误区。作为从事心血管护理工作十年的护士,我结合临床案例与最新指南,为您揭开这些误区背后的真相。

误区一:降压全靠药,生活“放飞自我”

典型案例:52岁的张先生确诊高血压后虽遵医嘱服药,却仍吸烟饮酒,晚餐常吃咸鸭蛋、腊肉,三个月后突发脑出血,CT显示脑血管多处硬化斑块。

科学解析:药物仅能控制30%血压波动,70%取决于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日钠摄入超5克会使血压升2-8mmHg,肥胖者每减重10公斤,收缩压可降5-20mmHg。

避坑指南:饮食上,用柠檬汁、香草替代部分食盐,每日盐摄入控制在啤酒瓶盖一平盖(约3克),且要警惕“隐形盐”,如100克挂面含钠1200毫克(相当于3克食盐);运动方面,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可使收缩压降4-9mmHg;睡眠上,连续熬夜3天血压平均升10-15mmHg,建议22:30前入睡。

误区二:血压监测“随心所欲”

典型案例:68岁的李阿姨每天测10次血压,数值波动就焦虑加药,最终因低血压晕倒摔伤髋关节。

科学解析:人体血压呈“勺型曲线”,晨起6-10点、下午4-8点为峰值,夜间降10%-20%。过度频繁测量不仅难反映真实血压,还可能因“白大衣效应”致数值虚高。

避坑指南:监测黄金时段为晨起空腹服药前、睡前1小时,有夜间憋醒史者需加测凌晨2-3点血压;正确测量姿势是坐位时背部有支撑、手臂与心脏同高,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电子血压计需每年校准;要记录日期、时间、血压值及用药情况,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误区三:用药“想当然”,擅自增减停

典型案例:35岁的王先生自行掰开硝苯地平缓释片服用,致血压骤降引发心肌缺血;48岁的刘女士血压正常后擅自停药,两周后突发主动脉夹层。

科学解析:降压药通过不同机制起效,如利尿剂(氢氯噻嗪)排钠排水、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等,擅自停药会使血压反弹升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5倍。

避坑指南:服药需遵时间表,长效药(氨氯地平)晨起空腹服,利尿剂(呋塞米)早餐后服,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睡前服防体位性低血压;漏服时,若发现时间小于用药间隔1/2可补服,大于则下次正常服药,切勿加倍剂量。

误区四:忽视并发症的“隐形炸弹”

典型案例:55岁的陈先生血压控制良好,却从未检查眼底和肾脏,突发视力模糊就诊时已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Ⅳ期,肾功能衰竭需透析。

科学解析:高血压危害在于损伤靶器官,心脏长期高压会致左心室肥厚、增加心衰风险,大脑血压波动易诱发脑卒中(致残75%),肾脏方面,肾小球内高压可引发蛋白尿,进而导致尿毒症;眼睛方面,视网膜动脉硬化可致失明。

避坑指南:需定期体检,每年查尿常规、血肌酐、眼底,每2年查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家中应备应急包,含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电子血压计、急救卡(写病史、用药、紧急联系人)。

结束语

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形成“铁三角”。记住三个关键数字:130/80mmHg:多数患者的目标血压值;7mmol/L:空腹血糖控制上限;140/90mmHg:诊室血压达标值。家庭护理不是简单的“按时吃药”,而是需要构建“监测-用药-生活方式-心理支持”的四维防护网。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