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脓毒症,这一由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同身体内燃起的一场失控“火灾”。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突破免疫防线,释放的毒素会触发连锁反应,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一医学难题,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的协同作战,正为患者开辟出一条生机之路。
西医“精准打击”:血液净化技术清除毒素
在脓毒症的治疗中,西医的“武器库”里有一项关键技术——血液净化。它通过体外循环系统,模拟人体肾脏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炎症因子。其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血液灌流(HP)的联合应用,堪称“净化组合拳”。
CRRT如同一位“细水长流”的清洁工,通过缓慢、持续的血液过滤,清除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氮)和多余水分,同时调节电解质平衡。对于脓毒症引发的急性肾损伤或心功能衰竭患者,CRRT能维持内环境稳定,为器官修复争取时间。
血液灌流像一位“深度清洁员”,利用吸附材料(如树脂或活性炭)捕捉血液中的中大分子毒素、内毒素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是引发“炎症风暴”的元凶,单纯CRRT难以清除,而血液灌流可精准吸附,迅速降低炎症水平。例如,在脓毒症合并多器官衰竭的病例中,联合应用CRRT与血液灌流后,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如IL-6)浓度显著下降,器官功能逐步恢复。
中医“整体调治”:辨证施治扶助正气
中医将脓毒症归为“热毒”“毒症”范畴,认为其病机是“正虚毒损、络脉瘀滞”——即正气不足导致毒邪内蕴,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治疗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阶段,制订个性化方案。
清热解毒是核心法则。对于高热、舌红苔黄的患者,中医会使用黄连、黄芩等药材,抑制病原体繁殖,减轻炎症反应。通腑泄浊则针对腹胀、便秘等症状,通过大黄等泻下药促进毒素排出,缓解肠道淤积。扶正固本贯穿治疗始终,人参、黄芪等补益药可增强免疫力,帮助患者抵御病邪。
中西医协同:1+1>2的救治模式
中西医的协同,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优势互补。西医通过血液净化快速清除毒素,为中医调治争取时间;中医通过整体调节改善内环境,增强西医治疗的效果。这种模式在多学科协作(MDT)框架下得以实现。
例如,在老年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中,MDT团队会联合重症医学科、中医科、营养科等专家,制订“抗感染+血液净化+中药调理+营养支持”的综合方案。西医负责控制感染源、维持器官功能,中医则通过汤剂、针灸等手段缓解症状、促进康复。这种协同模式可使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预防与早期干预:守住生命防线
尽管中西医协同能挽救许多危重患者,但预防仍是关键。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感染风险(如注意伤口清洁、预防呼吸道疾病),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早期识别脓毒症迹象(如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并启动治疗,可大幅提高生存率。
脓毒症的治疗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中西医协同的“团体战”。血液净化技术如利剑斩断毒素链条,中医药似春雨滋养受损机体,多学科协作则如坚固盾牌,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单一的“奇迹药方”,只有科学、协作与人文关怀的共同作用,才能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