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后生活能力重建:从卧床到自理的康复指南

急性脑梗死后生活能力重建:从卧床到自理的康复指南
作者:梁翠   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
485

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后,约70%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吞咽困难等问题,导致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下降。科学康复训练可使80%患者恢复基本自理能力,甚至回归社会。本文详解康复时机、核心训练方法与家庭护理,助患者重获独立生活信心。

抓住“黄金康复期”,启动功能重建

脑梗死发生后,坏死脑组织周围“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可通过血流恢复而部分修复(神经可塑性)。发病后3个月是ADL恢复黄金期,6个月内仍有显著改善,超过1年进入平台期。康复需分阶段启动:

超早期(24~48小时):病情稳定后(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不进展),开展床边康复,如良肢位摆放(防关节挛缩)、被动关节活动(防肌肉萎缩)。

急性期(1~2周):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训练,评估吞咽/言语功能,预防误吸、肺炎。

恢复期(2周至6个月):重点训练站立、行走、手部精细动作及生活技能,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四大核心训练:从基础动作到生活自理

(一)肢体功能训练:重建运动控制

被动运动与体位管理(卧床期)

良肢位摆放:仰卧时患侧上肢垫枕(掌心向上,肩关节外展30°),下肢屈膝垫枕防足下垂(可穿足托);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伸直放枕上,下肢屈曲垫枕。

关节被动活动:家属辅助活动肩、肘、髋、膝等关节,每个关节屈伸/旋转,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防关节僵硬。

主动运动与平衡训练(离床期)

床上主动运动:双手交叉(患手拇指在上)做“Bobath握手”上举、左右摆动;仰卧“桥式运动”(挺髋抬臀)增强核心肌群。

坐位与站立平衡:从床边坐位(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过渡到无支撑坐位;站立时扶床或助行器,双脚与肩同宽,重心左右转移,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

步行与步态矫正(行走期)

辅助行走:用四脚拐杖或助行器,患侧先迈步,健侧跟进,纠正“划圈步态”(需足托改善足下垂)。

上下楼梯:“健侧先上,患侧先下”——上楼健腿先登,下楼患腿先下。

(二)吞咽与进食训练:避免误吸风险

约30%~60%患者存在吞咽障碍,易引发肺炎甚至窒息,需分步骤训练:

评估先行:洼田饮水试验(喝30ml温水,观察呛咳)判断吞咽能力,轻度障碍可经口进食,中重度需鼻饲或用增稠剂。

基础训练:空吞咽、冰棉签刺激咽喉、鼓腮伸舌,增强吞咽肌群力量。

进食技巧:选软食/糊状食物(稠粥、蛋羹),低头吞咽保护气道,餐后清洁口腔防残留。

(三)手部功能训练:重拾“抓握”能力

基础抓握:握力球训练(从软到硬,每天3组,每组10次);健手辅助患手分指、拇指与四指对捏(捏豆子、捡积木)。

生活技能模拟:用宽柄勺子、吸管杯进食,逐步过渡到患手抓握餐具;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健手协助),再穿健侧,脱衣相反。

(四)认知与心理干预:扫清“隐形障碍”

认知训练:数字排序、图片记忆改善注意力;记事本、手机闹钟提醒日常事项(服药、锻炼)。

心理疏导:家属多鼓励,避免过度包办;患者可听音乐、冥想减压,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家庭护理与环境改造:为康复“护航”

(一)日常护理要点

预防并发症:每2小时翻身拍背防压疮;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防肺炎;每天饮水1500~2000ml(无禁忌时)防便秘。

营养支持:低盐(<5g/日)、低脂、高蛋白饮食,多吃鱼类(三文鱼、鲫鱼)、鸡蛋、豆制品及蔬菜(菠菜、西兰花),吞咽困难者将食物打碎成泥。

(二)居家环境改造

无障碍设施:卫生间装扶手、铺防滑垫;卧室床高以坐起时双脚着地为宜,床旁放助行器;走廊加装扶手,清除地面障碍物(电线、地毯)。

辅助器具:配备穿袜器、鞋拔、防滑餐具,减少对他人依赖。

避开误区:这些“好心”可能耽误康复

误区1:“患者虚弱,应多卧床”——长期卧床致肌肉萎缩、血栓,病情稳定后需尽早活动。

误区2:“训练强度越大越好”——过度训练易拉伤肌肉,单次训练不超过40分钟,以不疲劳为宜。

误区3:“只练患侧,健侧不管”——健侧可辅助患侧训练,需保持健侧肌力,避免功能退化。

结语:康复是持久战,希望始终存在

从被动活动到主动自理,每一步进步都值得鼓励。神经可塑性贯穿终身,持续训练能改善功能。医患携手,定能帮助患者重获生活尊严与信心。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