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创伤病人 警惕“迟发性休克”

护理创伤病人 警惕“迟发性休克”
作者:黄春华   单位: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477

在外科临床中,创伤病人是急诊科、急救系统和重症监护单位最常见的一类病人。由于伤情突发、病情复杂,及时、规范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而在创伤救治过程中,有一种危险但常被忽视的临床状态——迟发性休克(delayed shock),它不是在创伤发生初期立即表现出来,而是在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显现,往往掩盖在“病情稳定”的表象之下,极易误判、延误治疗。

什么是迟发性休克?

迟发性休克,是指在创伤发生后的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内,病人表面生命体征尚稳定,未表现出典型休克症状,但之后突然出现循环衰竭征象的一种特殊休克形式。与初期即表现出低血压、脉搏快、皮肤湿冷等典型症状的“即发性休克”不同,迟发性休克往往具有隐匿性、延迟性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临床特点包括——起病隐匿:早期生命体征正常,病人意识清楚;发展突然:在某一时间节点后,出现心率加快、低血压、烦躁、冷汗、尿量减少等表现;反应差异性:对普通补液反应不明显,甚至一过性改善后又迅速恶化;潜在损伤相关:如腹腔、胸腔、骨盆或大腿深部出血未被及时识别。

因此,迟发性休克具有“早期易忽视,后期难逆转”的双重危险性。

迟发性休克的常见诱因

隐匿性内出血:特别是在肝脾破裂、腹腔积血、纵隔或盆腔出血等情况下,早期由于出血速度较慢或机体代偿良好,表面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极易被误认为“伤情稳定”。

组织损伤广泛:创伤导致大量组织坏死、渗出及炎症反应,可导致血容量分布异常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晚期引起容量不足。

骨折合并出血:如股骨干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挫伤,局部出血可达1000~2000ml,若无引流或反复评估,易造成“被动性休克”。

继发感染、胰腺炎:外伤继发感染、胰腺炎等会导致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引起血管扩张、相对血容量不足而并发休克。

不当止痛或镇静掩盖症状:在强效镇痛药物或镇静药物作用下,病人症状被掩盖,导致休克早期表现未被及时识别。

护理评估的重点内容

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率、呼吸、体温,关注其变化趋势,而不是一次性的测量数据。特别是警惕脉压变小、脉搏加快但血压相对不变的“假稳定”情况的出现。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嗜睡、淡漠或突发意识障碍,这些可能提示脑部灌注下降。

尿量监测:每小时记录尿量,低于0.5ml/kg/h即为休克早期预警信号。

皮肤及末梢循环:注意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四肢发凉、发绀、湿冷等提示周围循环不良。

伤口及引流情况:观察敷料是否渗血、引流量是否增加、颜色是否改变,必要时检查腹围变化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包括血红蛋白、乳酸水平、动脉血气、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辅助评估组织灌注和血容量状态。

护理干预与处理策略

1.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与补液。建立双侧大口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晶体和胶体液,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

2.协助紧急检查。迅速完成床旁B超、腹腔穿刺、CT等,查明出血来源,积极协助医生进行止血措施。

3.维持有效氧合。吸氧或机械通气,保持SpO₂>95%,改善组织氧供。

4.防止体温下降。为病人保温,避免低体温加重休克和凝血障碍。

5.心理安抚与沟通。对意识清楚的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减轻焦虑,协助其配合抢救措施。

6.加强多学科协作。与急诊、外科、重症、影像等科室密切沟通,保障处理迅速、高效。

防控迟发性休克的护理建议

创伤早期不掉以轻心:即便病人初诊生命体征平稳,也应视为“潜在不稳定”,不宜盲目乐观。

动态观察不可替代:避免单次指标判断稳定,注重病情演变和趋势性变化。

标准化护理流程:制定创伤病人护理评估表,设立休克风险分级机制。

持续护理培训:提升护理团队对休克识别与急救干预的能力。

结语

急救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对患者生命的感性捕捉及仁者无私无畏之心的体现。迟发性休克是“沉默的杀手”,急救护士是急危重症患者的一线守护者,要有“慧眼”“慧识”“慧行”,早发现、早应对,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以护理促康复”的临床意义。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