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就有很多人觉得它是“老烟枪的专属病”。然而,据临床数据统计而知,全球约25%~45%的慢阻肺患者都是从不吸烟,在我国非吸烟患者比例约为27%。这就表示非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被长期低估,这些人通常都是确诊更晚,病情也比较复杂,为其病情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揭开慢阻肺的真实面目。
慢阻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什么是慢阻肺?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且通常呈进行性发展,这和气道和肺组织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密切相关。COPD疾病的发展就好比是温水煮青蛙,在早期可能只有爬楼梯气促的表现,在病情逐渐加重后,可能在穿衣吃饭时都感到呼吸困难。
2.典型症状三联征。慢性咳嗽:在晨起时明显,很容易被误认为“烟咳”或是“老慢支”。咳痰:以白色黏液痰为主,在急性加重期会变成脓性。呼吸困难:这是标志性症状,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3.疾病发展的“多米诺效应”。当肺泡结构被破坏形成肺气肿,小气道纤维化变得逐渐狭窄,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就是缺氧→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全身炎症反应→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共病,会对患者的整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不吸烟的人为什么也会得慢阻肺?
1.生物燃料暴露。比如在我国农村地区,日常生活中使用柴草、动物粪便等固体燃料做饭取暖的人,患病风险增加2倍多:厨房PM2.5浓度可达3000μg/m³,这已经超过国家标准75倍;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可对气道上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长期暴露就容易导致气道重塑,发生类似吸烟的病理改变。
2.职业性粉尘接触。有一些职业人群即使不吸烟,患病率也较高,主要如下——矿工:煤矿粉尘容易引发尘肺合并慢阻肺;纺织工人:因为棉尘暴露容易形成“棉尘肺”;建筑工人:因为水泥、硅尘会致使气道纤维化。
3.儿童期呼吸道感染遗留。生命早期关键窗口期的损伤,也会造成长期影响,例如:儿童时期有严重肺炎住院史,其成年后慢阻肺患病风险会增加2倍;再如反复支气管炎可能会导致气道发育异常,百日咳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纤毛功能障碍,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4.室内外空气污染。PM2.5每增加10μg/m³,肺功能下降程度就会加速2倍。例如:柴油尾气中的纳米颗粒可直达肺泡;装修甲醛可能会引发慢性气道炎症;蚊香、熏香的烟雾中含有苯并芘等致癌物。
5.遗传易感性因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遗传病)患者,因肺部缺少“保护蛋白”,35岁后容易出现肺气肿,据统计我国人群携带缺陷基因比例约1/2000,但这些人经常会被误诊为“哮喘”或“普通肺炎”。
如何管理COPD病情?
1.精准诊断策略。非吸烟患者经常会被漏诊,以下人群建议要积极做肺功能检查:①长期接触生物燃料或职业粉尘者;②反复呼吸道感染,频次在3次/年及以上者;③有家族早发肺气肿病史者;④无明显诱因的持续咳嗽,时间超过8周者。
2.环境干预措施。厨房改造:可以改用电磁炉和抽油烟机,这样PM2.5可降低85%左右。空气净化:可以选择CADR值≥300的净化器,卧室优先使用。职业防护:正确佩戴N95口罩,要提前做密合性测试。
3.药物选择特点。非吸烟者治疗需注意以下几点: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优于吸烟者;吸入激素可能更早使用(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要警惕胃食管反流诱发急性加重情况。
4.肺康复训练要点。呼吸肌锻炼:每天练习缩唇呼吸,吸气2秒,呼气4秒。有氧运动:以游泳为最佳运动方式,湿度高也有助于减少气道刺激。营养支持:注意补充高蛋白饮食和维生素D。
5.急性加重预警信号。如果患者出现了痰量突然增加且变黄绿色、平静时血氧饱和度≤92%、下肢浮肿伴意识模糊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总之,慢阻肺早已不是吸烟者的“专利”,即使不吸烟也应定期做肺功能筛查,给每个肺泡多一份呵护,让呼吸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