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共存挑战 如何在基层科学管理慢性病

多病共存挑战 如何在基层科学管理慢性病
作者:​农美丹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
5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老年人手里都有一本厚厚的病历本,记录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甚至慢阻肺等多种慢性病。医生常常调侃:“药比饭还多。”这种多病共存的状态在老龄化社会越来越普遍。一个患者同时患有三种甚至更多慢性病,已经不是例外,而是常态。慢性病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某一个病种本身,而是它们叠加后的复杂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多病共存”

随着寿命延长,慢性病的累积几乎不可避免。年轻时可能只是血压偏高,几年后血糖升高,再过几年心脏和肾脏也受到牵连。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常“携手出现”,因为血管和代谢异常互为因果;慢阻肺患者往往伴随心脏病,因为长期缺氧会加重心脏负担。慢性病很少“单打独斗”,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推倒另一个。如果不能系统管理,就容易陷入“治一处而失另一处”的困境。

多病共存带来的现实困扰

药物负担重: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比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凝药。药片数目多,不仅影响依从性,还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带来副作用。

检查频繁,往返奔波:一个患者可能需要看多个专科,今天心内科,明天内分泌科,下周呼吸科。对基层百姓来说,这意味着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巨大负担。

生活方式调整复杂:医生会给出不同的生活指导: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高血压患者要低盐饮食,冠心病患者要注意运动量。多个病种叠加后,患者常常不知道该听谁的,结果是“全都不敢吃,全都不敢动”。

心理压力加重:长期服药、频繁就诊和身体功能下降,会让患者产生焦虑甚至抑郁。部分老年人觉得自己是家庭负担,从而影响康复信心。

基层如何科学管理多病共存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近年来,很多社区和乡镇卫生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并不是替代专科医生,而是作为“总协调人”,帮助患者整合多种慢病的管理。比如,同一个医生会定期随访,统一记录血压、血糖、血脂等数据,提醒患者合理用药,并在必要时转诊到上级医院。这样既减少了“东奔西跑”,也提高了管理的连贯性。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过去,医疗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每个病单独管理。但多病共存更需要以人为本。例如,一个患者同时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目标不仅是控制血糖和血压,更是预防心梗和脑卒中。医生需要根据整体情况制定综合方案,而不是仅仅盯着某一个指标。

药物管理要科学:在基层,医生会尽量选择兼顾多病的药物方案,避免重复和冲突。例如,某些降压药既能控制血压,又对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有的药物则可能同时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健康。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自行增减药物,更不能听信“偏方”,而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服用。

建立健康档案,动态随访:基层医疗机构正在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把血压、血糖、体重、用药情况等纳入长期记录。这样,医生能通过数据变化发现问题,比如连续几次血糖异常,就会提醒患者及时复查或调整治疗。动态管理能让问题早发现、早干预,而不是等到并发症出现才亡羊补牢。

家庭和患者能做的三件事

积极配合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是长期过程,不能只依赖医生,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主动参与。按时测量血压、血糖并记录,规律复诊,遵医嘱服药,都是关键环节。

饮食与运动科学结合:多病共存并不意味着饮食只能“清汤寡水”。合理的原则是少油少盐,多蔬菜水果,适量优质蛋白,避免高糖高脂。运动则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比如快走、太极、游泳都是适合多数慢病患者的方式。

心态调整:慢性病不是“绝路”,而是需要长期管理的伴侣。家人要给予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埋怨和唠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本身就是最好的“药物”。

多病共存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常态,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更为突出。它带来的挑战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生活和心理问题。在基层,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整合”,既要家庭医生的协调,也要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配合,还需要数字工具的辅助。慢性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放任。只要学会科学管理,把握规律,坚持随访和干预,哪怕面对多种疾病叠加,患者依然能够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