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生命的基本节律,但许多人不知道,通过调整呼吸方式,可以主动改善肺部功能,增强呼吸效率。对于健康人群,科学呼吸能提升运动耐力;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正确的呼吸训练更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介绍两种简单的呼吸训练方法——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帮助大家了解它们的原理、操作要点及适用场景。
腹式呼吸:激活“呼吸肌群”的深层训练
1.原理
日常呼吸中,人们常依赖胸廓的起伏完成气体交换,但这种“胸式呼吸”主要调动肋间肌,呼吸深度有限。腹式呼吸则通过主动收缩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主要呼吸肌),扩大胸腔容积,增加肺通气量。研究显示,膈肌每下降1厘米,肺通气量可增加250~300毫升,同时减少辅助呼吸肌(如颈部、肩部肌肉)的过度使用,降低呼吸能耗。
2.操作方法
体位:平躺或坐直,保持头部、肩部放松,避免含胸驼背。
手部辅助:将一只手放于胸部,另一只手放于腹部(肚脐上方),感受呼吸时腹部的起伏。
吸气:用鼻子缓慢吸气,想象空气流向腹部,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逐渐鼓起(此时胸部应尽量保持静止)。
呼气:用嘴巴缓慢呼气,腹部自然回落,感受膈肌逐渐放松。
节奏:吸气与呼气时间比建议为1:2(如吸气4秒,呼气8秒),每日练习3~5次,每次5~10分钟。
3.适用场景
腹式呼吸适合健康人群提升呼吸效率,也常用于肺气肿、肺纤维化等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帮助改善气体分布不均的问题。
缩唇呼吸:控制呼气的“缓冲阀”
1.原理
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常因气道狭窄或弹性下降,在呼气时面临气道过早塌陷的风险,导致气体滞留肺部(肺动态过度充气)。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并增加呼气阻力,维持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提前闭合,从而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呼吸做功。
2.操作方法
体位:坐直或站立,保持颈部放松。
吸气:用鼻子正常吸气(无需刻意加深),同时放松肩部肌肉。
呼气: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口型越小阻力越大),缓慢呼气,呼气时间应长于吸气时间(如吸气2秒,呼气4~6秒)。
节奏:无需刻意追求长呼气,以舒适为宜,每日练习3~4次,每次3~5分钟。
3.适用场景
缩唇呼吸尤其适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缓解活动后气短的症状。健康人群在剧烈运动后也可尝试,帮助快速恢复平静呼吸。
两种方法的协同与选择
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结合使用。例如,先通过腹式呼吸增加吸气量,再通过缩唇呼吸控制呼气节奏,形成“深吸慢呼”的完整循环。对于健康人群,腹式呼吸更适合日常练习;而对于存在气道阻塞的患者,缩唇呼吸的针对性更强。
注意事项:
训练初期可能出现头晕或胸闷,应暂停并调整节奏,逐渐适应。
避免在空气污浊或寒冷环境中练习,以防刺激呼吸道。
若呼吸训练后症状加重(如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需及时咨询医生。
呼吸是无需成本的“健康投资”。无论是腹式呼吸的深度激活,还是缩唇呼吸的精准控制,都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呼吸节奏。掌握这两种方法,相当于为肺部配备了一套“自我调节工具”,让每一次呼吸都更高效、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