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躺多久?护理帮你“站”起来

骨科手术躺多久?护理帮你“站”起来
作者:​潘会军   单位:​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11127

不少人觉得骨折或关节手术后,得躺够三个月才能动。其实躺多久要看手术类型和恢复情况,科学护理能帮你少躺、早站,还能避免躺太久的麻烦。

一、不同手术,躺的时间不一样

1. 简单骨折(如手腕、脚踝)

这类手术伤口小、骨头稳,不用躺太久。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医生允许就能坐起来,拄拐下地轻踩(伤腿别用力)。一般躺 1-2 周,就能慢慢增加活动量。

2. 下肢大手术(如大腿骨折、髋关节置换)

这类手术对骨头和周围组织损伤大,需时间让骨头 “长稳”。术后可能躺 3-7 天,但不是一动不动。比如髋关节置换后,第二天可在护工帮助下坐起、站一会儿(用助行器),避免长期卧床。

3. 脊柱手术(如腰椎骨折、椎间盘突出)

脊柱手术要更小心,躺的时间稍长。简单椎间盘术后,2-3 天可在支具保护下坐起;椎体骨折打钉固定的,可能躺 1-2 周再尝试站立,避免脊柱受压。

医生会根据手术和拍片结果告诉你具体躺多久,别照搬 “一百天” 的老说法。

二、躺太久,麻烦会找上门

很多人觉得 “躺着就是养”,其实躺久了问题不少:

1.肌肉萎缩:下肢手术者,几天不动腿就变细、没劲,以后站不稳。

2.血栓风险高:长期不动易形成血栓,严重时危及生命。

3.肺部出问题:躺久了咳嗽无力,痰液积在肺里,可能引发肺炎。

4.骨头长得慢: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帮骨头愈合;一直躺,骨头可能长得更慢。

所以,只要医生说能活动,就别硬躺。护理关键不是 “躺够时间”,而是 “在合适时间做合适的事”。

三、护理这样做,帮你早点 “站起来”

1. 躺床上时,就开始 “偷偷练”

哪怕不能下床,也要在卧床时活动:

未受伤的肢体:比如左腿手术,多活动右腿和胳膊,做屈伸,每天 3-4 次,每次 10 分钟,防肌肉萎缩。

受伤部位周围:脚踝做 “勾脚 - 伸脚”,脚趾反复抓握,促血液循环。上肢手术多活动手腕和肩膀。

翻身和拍背:除脊柱手术患者,每 2 小时家人帮忙翻身,翻身后轻拍背部帮排痰。

2. 第一次下床,做好 “三步准备”

很多人怕疼不敢下床,其实第一次下床做好准备,能减少不适:

先坐一会儿:在床上坐起,后背靠稳,双腿垂床边,适应 5-10 分钟,防突然站起头晕。

慢慢站起来:家人或护工扶着,伤腿轻着地,好腿支撑,站直后不晕、不疼再挪步。

借助工具:用助行器或拐杖分担重量,伤腿别使劲。刚开始每次站 5-10 分钟,一天 2-3 次,慢慢增加。

3. 康复训练,跟着 “疼痛” 找节奏

活动时有点疼正常,但要分清 “能忍的疼” 和 “危险的疼”:

能忍的疼:像肌肉酸胀、轻微拉扯感,可以继续,慢慢适应。

危险的疼:突然尖锐的疼、活动时骨头 “咯噔” 响,可能是动作不对,要马上停下,告诉医生。

比如髋关节置换后,别跷二郎腿、别弯腰捡东西;膝关节手术后,弯曲角度要慢慢增加,别一下弯太大。医生或康复师会教具体动作,跟着做就行。

4. 吃对东西,为 “站起来” 攒力气

多吃蛋白质: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能帮伤口愈合、长肌肉,每天都要吃一点。

别缺钙:喝牛奶、晒太阳(每天 10 分钟),帮助骨头生长,但别乱补保健品,医生让吃钙片再吃。

多喝水、吃蔬菜:避免便秘,不然下床排便会更费劲。

四、家人搭把手,康复更顺利

1.记好 “活动时间表”:医生说哪天可以坐、哪天能站,写在纸上贴墙上,按计划提醒患者,别偷懒也别冒进。

2.做好保护:患者下床时,家人站伤侧扶稳,别让其自己抓东西使劲,以免伤口受力。

3.多鼓励少包办:别觉得 “他一动就疼,还是我喂饭、擦身吧”,只要患者能自己做(比如用没受伤的手吃饭),就尽量让他自己来,锻炼自理能力。

五、这些情况,别硬撑着 “练”

1.发烧、伤口红肿渗液:可能有感染,先休息,告诉医生处理。

2.活动后肿胀加重:比如下地后伤腿肿得厉害,休息一晚也没消,要减少活动量,抬高腿(垫个枕头)消肿。

3.头晕、心慌、出冷汗:可能是活动太猛,马上躺下,测测血压,缓过来再告诉医生。

结语

骨科手术后躺多久医生说了算,能不能顺利站起来,护理是关键。别怕疼、别硬躺,跟着指导一步步练,就能早点摆脱卧床,重新站稳。康复路上,“动” 才是最好的 “养”。

2025-08-1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