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5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大幅增加。并且糖尿病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很多糖尿病患者必须依靠终身药物治疗,这对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应了解该疾病的危害,做好科学护理,远离疾病困扰,促进健康。
一、糖尿病临床表现
1、多饮: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血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引起口渴感增强。
2、多食:因为身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可能引起患者的饥饿感频繁出现,促使患者的食量增加。
3、多尿:若患者的血糖过高,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同时带走大量水分,可出现多尿的症状,排尿次数和尿量均增多。
4、体重减轻:该疾病容易引起身体代谢异常,葡萄糖无法正常被利用,身体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可能导致患者的体重逐渐减轻。
5、视力模糊:当糖尿病的病情发展,高血糖长期影响眼部血管和神经,通常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生活。
二、糖尿病护理要点
1、饮食护理
良好的饮食能够为患者补充日常所需营养,同时能够降低血糖,控制病情的发展并使其得到缓解,要结合患者的活动量、工作性质、体重及血糖水平计算其每天所需的总热量,若患者肥胖则适当减少,若其存在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则可适当增加。与患者共同制定饮食方案,保证食材方便获取,保证食物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及口味,以少糖、低脂、少油、少盐、清淡的食物为主,三餐比例为1:2:2,若患者存在低血糖则可适当加餐。告知患者进食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进餐,保证三餐规律,同时戒烟戒酒。
2、心理护理
由于该疾病病程长、治愈难度高,可能使患者出现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患者往往因此产生恐惧、不安、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难以积极配合,甚至会产生消极或抗拒情绪,影响治疗的开展及效果。所以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性格、年龄等主动与其交谈感兴趣的话题,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变化情况,当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时要及时测评其严重程度,分析出现的原因,通过听歌、看书、下棋、交流会、自我发泄等措施进行缓解,同时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案例,强化患者的治疗信心。
3、足部护理
结合患者足部大小为其选择合适的鞋子,以橡胶底鞋或布鞋等平跟鞋为主,需保证其底厚头圆、舒适柔软、透气良好;告知患者在穿鞋前要进行检查,确保鞋内没有沙粒等异物,确保鞋垫平整;禁止赤足或穿拖鞋行走;指导患者挑选合适的袜子,确保其袜口宽松、颜色浅、透气良好、柔软且舒适,每天进行更换;每天晚上进行泡脚,水温控制在37℃~40℃,泡脚前测试水温,避免过烫或过凉,然后泡脚10到15分钟,泡脚结束后要及时擦拭干净,选择吸水性好且柔软的毛巾轻柔擦拭,避免因过于用力而损伤皮肤。擦拭结束后可将甘油、润肤油等涂抹于足部皮肤表面以避免发生干裂。
4、运动护理
通过运动锻炼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同时能够预防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主要内容为:足部按摩,自上而下对患者的足部进行按摩,以改善其足部微循环,每天按摩三次,每次十分钟;蹬自行车运动,可平卧于床上,双腿做蹬自行车运动,以改善循环并避免肌肉萎缩等。所有运动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等选择,保证其强度适中,同时要确保循序渐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若患者于室外进行运动,则要做好保暖措施。
5、用药护理
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及目的,使其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强化其依从性,确保不会发生擅自调整用药次数、剂量或停药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或记忆力较差的患者,可将用药具体方法写在包装上,监督患者用药,或指导其家属进行监督。患者服用的药物主要有:降糖药物、B族维生素、阿司匹林等。同时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出现不良反应后,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