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2在日常生活中,擦伤、扭伤等急诊外伤难以避免。错误处理可能加重伤情、引发感染,甚至留下后遗症。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减少伤害、促进恢复。本文总结常见误区与正确操作,助您应对突发状况时更从容。
擦伤(表皮破损)
常见误区
首先是用酒精或碘酒直接涂抹伤口,因为酒精(75%)、碘酒具有很大的刺激性,会破坏伤口组织,加重疼痛且延缓愈合,尤其不适用于破损皮肤。其次是重复使用紫药水或红药水,紫药水含龙胆紫,可能导致伤口结痂过快,掩盖感染,同时其抗菌效果有限,可能延误感染处理;红药水(汞溴红)因含汞已被大多数国家禁用,其已被淘汰。
正确处理方法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3-5分钟,轻轻擦拭掉表面污垢和杂质,若有细小异物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轻柔清理。然后使用0.5%碘伏(聚维酮碘)对创面和周边的肌肤进行消毒,碘伏刺激性小,适用于破损皮肤,且杀菌效果可靠。伤口较浅时可使用暴露疗法,但必须保持环境清洁,否则容易增加感染风险;若伤口易摩擦(如膝盖、手肘),用无菌纱布或透气创可贴覆盖,根据观察表面渗液情况更换敷料,避免沾水。
割伤(深度达真皮层)
常见误区
首先是用香灰、炭灰或草药来止血,这些东西未经灭菌,会带有病菌,造成创口感染,严重时还会引起破伤风。其次是伤口出血时反复揭开查看,频繁触碰会破坏凝血过程,延长止血时间,增加感染风险。因为在血栓形成的早期,血痂比较薄,如果此时揭开,会引起继发性出血。最后是止血后立即停止压迫,凝血初期血痂脆弱,过早停止压迫可能导致二次出血。
正确处理方法
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伤口5-10分钟(中途不要频繁揭开),若伤口在四肢,可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辅助止血。如果切口比较深(可以看到脂肪层)、出血不止或者是被生锈的金属、玻璃等污染,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立即就医,必要时注射破伤风疫苗。止血以后,要用碘伏(聚维酮碘)对周边的肌肤进行消毒,浅层割伤保持创面干燥,不能接触到水分,深层割伤需要湿性愈合环境(如水凝胶敷料),尤其在现代伤口护理中,湿性愈合已被证明对某些伤口愈合更有利。建议隔日更换敷料,同时要注意有没有出现红肿、渗液等情况。
烧烫伤(热力损伤)
常见误区
首先是烧伤后涂牙膏、酱油或凡士林,牙膏和酱油不能散发热量,而且会造成创伤;凡士林是一种油脂,它能阻止热量的散发,从而加剧皮肤的伤害。其次是立即挑破水泡,有水泡表皮可保护创面,减少感染,随意挑破会增加感染风险。最后是烫伤后用冰块直接敷,冰块温度过低,会导致创面冻伤,加重组织损伤。
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将烫伤部位用冷水(15-25℃)冲洗约10-20分钟,或转运时可用冷毛巾湿敷(注意保暖及水温,需避免全身降温导致休克),避免使用冰块或直接冷水浸泡。此项操作比立即送医更重要!冷却后用非粘连性敷料(如硅胶敷料或凡士林纱布)轻轻覆盖伤口,避免摩擦,如果用普通纱布可能粘连伤口,换药时造成二次伤害。小水疱(小于2厘米)可以被身体自行吸收,无需处理,若有感染迹象(如红肿、脓液)需立即就医;大水疱需要到医院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用消毒针头将液体抽出,然后再进行包扎。如果烧伤的范围大于手掌,且深度较深(肤色发白或烧焦),涉及面部、眼部、关节等部位,或者被化学物品或电烧伤,则需要及时就诊。
扭伤(关节韧带损伤)
常见误区
首先是扭伤后立即按摩或热敷,急性期(48小时内)按摩和热敷会加重局部出血、肿胀和疼痛。其次是强行活动关节,如果采用“忍痛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康复,很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韧带拉伤。最后是依赖红花油等活血化瘀药,急性期使用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重肿胀,需在48小时后使用。
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关节负重,可用弹性绷带轻轻包扎(不宜过紧,远端肢体仍有正常血运、无麻木、发紫或冰冷感等)。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同时将受伤关节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使用40℃左右温水毛巾热敷,每次15-20分钟,可间隔2-3小时一次)或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若疼痛剧烈、关节畸形或无法活动,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韧带断裂。
结语
家庭外伤处理的核心原则是:避免二次伤害、减少感染风险、及时就医干预。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不要自行处置,要及时就医,特别是涉及深层损伤、特殊部位(眼、头、胸、腹)或潜在传染性疾病时,专业医疗干预是保障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