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科学运动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农美丹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
25

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敢运动,怕一动就出问题。”尤其是已经确诊慢性病的患者,更容易因为担心身体负担而选择尽量少动,甚至完全回避运动。可事实恰恰相反:在慢病管理中,适量、科学的运动不仅不会“添乱”,反而是帮助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药方”。

为什么慢病患者更需要运动

慢性病的特点是长期存在,单靠药物往往难以彻底解决。运动作为一种自然的干预方式,能通过改善代谢、增强心肺功能、调节情绪,为慢性病的管理提供坚实的支撑。

以糖尿病为例,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帮助血糖下降,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高血压患者通过规律运动,可以让血管更有弹性,降低心脏负担。慢性心脏病患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也能逐步恢复运动耐力,减少复发风险。甚至对于一些呼吸系统慢性病,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能提高肺活量,减轻气促。慢病管理不应只依赖药物,运动就是最好的“第二药物”。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激烈越好

虽然运动对慢病患者有益,但很多人对运动仍存在误区。有些人一听运动有好处,就急于“大干一场”,结果导致过度劳累甚至病情加重;也有人因为害怕运动风险,选择完全静养。其实,科学运动的关键在于“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运动过量,反而可能引起低血糖;心脏病患者若贸然进行剧烈运动,则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

什么是“科学运动”

科学运动并不等于复杂或高强度训练,而是指结合疾病特点、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并掌握正确的频率、强度和时间。

频率:大多数慢病患者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为每周5天、每天30分钟来完成。

强度:以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比如快走时能保持交流,但觉得有点气喘,就是合适的强度。

形式:有氧运动是基础,如快走、游泳、骑车、太极;结合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度。

安全性: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避免关节和肌肉损伤。

各类慢病与运动的关系

高血压: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适合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行。但要避免突然用力的力量型运动,如举重或憋气训练。

糖尿病: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快走、跳舞、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建议随身携带一些糖果或葡萄糖片,以防万一。

心脏病:对于心脏病患者,运动必须循序渐进。心脏康复训练通常从简单的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医生指导下的康复运动不仅安全,还能减少再次心梗的风险。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患者,通过步行、呼吸操等运动,可以提高肺功能,减轻气促。重点在于坚持,而不是强度。运动过程中配合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可以让呼吸更顺畅。

如何让运动成为习惯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运动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能不能开始,而在于能不能坚持下去。与其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高强度的计划,不如从小目标做起,比如每天步行10分钟,再逐渐延长时间和强度。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同样重要,像是上下班多走几步、爬楼代替乘电梯,或者做家务时增加活动量,都是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找到家人或朋友作为运动伙伴,可以让过程更有趣,也能相互提醒和鼓励。与此同时,借助计步器或运动手环记录每天的进展,让自己的努力看得见,更能增加坚持下去的动力。

“运动少就怕病”,这句话对慢性病患者来说尤其贴切。长期缺乏运动会让身体机能下降,加速慢性病进展;而科学运动,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需要记住的是,运动不是万能药,但它和药物一样重要。科学运动不是拼命运动,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坚持下去。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这不仅是延长寿命的方式,更是提升生活质量的秘诀。运动不是负担,而是帮助你与慢性病和谐共处的良药。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是多走几步,都是迈向健康的一小步。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