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世界很多国家的高血压发病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取决于不可控的年龄增长因素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些不健康习惯和家族遗传史。长期血压升高、不稳定会极大地增加对靶器官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因此,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以控制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死亡率。不少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在治疗,可血压就是不见明显下降,很可能是治疗方法没选对。下面,我们就给大家好好讲讲高血压该怎么科学、规范地进行治疗。
高血压明确诊断与血压分层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如果收缩压(高压)达到或超过140mmHg,或者舒张压(低压)达到或超过90mmHg,基本就能确定是高血压了。医生还会综合患者的血压数据、心血管风险因素、器官受损情况、已有的疾病,以及糖尿病、慢性肾病这些并发症,来评估心血管风险等级,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通常来说,没吃药时,高压在140~159mmHg,低压在90~99mmHg,属于轻度高血压;高压在160~179mmHg,低压在100~109mmHg,属于中度高血压;如果高压超过180mmHg,低压超过110mmHg,就是重度高血压了。明确诊断和分层才能给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
健康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低盐、低脂、低糖。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要控制隐形钠盐的摄入,如咸菜、腌制品等,这些都属于高盐食物。平时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香蕉、土豆、菠菜等都属于含钾丰富的果蔬。油脂的摄入选择上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为主,严格限制动物油的使用,限制高糖饮料、面包、蛋糕等糖油混合物。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并且强化心肺功能,对于降压有很大的好处。运动强度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放松。对于血压控制不佳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
少抽烟别贪杯:香烟里的有害物质会伤害血管壁,导致血压升高,所以戒烟是稳定血压的关键一步。喝酒也要严格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摄入的纯酒精量最好别超过25克,女性则控制在15克以内,不然血压容易忽高忽低。
管住嘴迈开腿:超重或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的一大隐患,平时吃饭注意营养搭配,再加上规律锻炼,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身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23.9),有利于降压。
保持心理平衡:整天紧绷神经、焦虑烦躁或者闷闷不乐,会让身体的交感神经变得兴奋,从而血管也会收缩,血压就上去了。不妨试试深呼吸、练练瑜伽、听听舒缓的音乐,给心灵松松绑,血压也能更平稳。
药物治疗需规范
规范用药很重要。
选对药:常用降压药有5种——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医生会根据年龄、病情、并发症等开方,比如老年收缩压高的患者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糖尿病或蛋白尿患者适合ACEI/ARB。
科学用药:初期可用单药或小剂量联用。多数患者应在4~12周内逐步降到目标血压,年轻人可快些,老年人或有并发症者需缓慢调整。若血压不达标,可加量或换药,但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
联合用药:单药效果差时,可搭配不同机制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既能加强降压,又能减少副作用。
警惕继发高血压:如果血压总降不下来,可能是其他疾病导致(如肾动脉狭窄、肾上腺肿瘤等)。建议做肾功能、激素检查等,治好原发病,血压才能稳定。
定期复查:刚开始治疗或血压不稳的人要多复诊;长期稳定者每3个月查一次。医生会监测血压、调整方案,及时处理副作用,降低心脑血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