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后会做梦吗

全麻后会做梦吗
作者:方雁飞   单位:广西桂林兴安县两江医院麻醉科
103

全身麻醉作为现代外科手术的“隐形盾牌”,不仅能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治疗,还常常伴随着各种神秘的主观体验。这些看似奇幻的感受背后,其实藏着麻醉药物与大脑互动的科学密码。

全麻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很多人把全身麻醉等同于“深度睡眠”,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睡眠时大脑仍在“工作”——呼吸、心跳等自主功能由脑干自主调控,外界的强刺激(如巨响)能轻易将人唤醒。而全麻状态下,大脑皮层被药物暂时“抑制”,就像按下了复杂电子设备的“休眠键”,不仅意识消失、痛觉阻断,连吞咽、咳嗽等保护性反射都会减弱,需要麻醉机辅助呼吸。现代全麻通常采用“复合麻醉”技术:先用静脉药物让患者快速入睡(诱导期),再通过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气体联合静脉用药维持麻醉状态(维持期),最后停药让患者逐步苏醒(苏醒期)。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通过监护仪实时观察、追踪血压、心率、脑电波等数据,控制麻醉深度。

全麻中的“梦境”:大脑的即兴演出

约30%-50%的全麻患者会报告术中“做梦”,这些梦境往往碎片化、情绪化——可能是突然置身童年教室,或是在失重感中坠落,甚至出现与手术相关的焦虑场景,比如“医生在讨论我的病情”。但严格来说,这并非真正的睡眠梦境。睡眠中的梦多发生在快速眼动期(REM),与记忆整理、情绪调节相关;而全麻状态下的“梦境体验”,更可能是大脑皮层部分区域提前苏醒的结果。当麻醉药物浓度逐渐下降时,负责处理视觉、听觉的脑区先“醒过来”,但负责逻辑判断的前额叶皮层仍处于抑制状态,各种混乱的感官信号便拼凑出荒诞的“临时剧本”。

临床观察发现,年轻、手术时间较短(1-2小时)、使用丙泊酚等静脉麻醉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术中梦境。比如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这种情况就比较常见。这可能与年轻人大脑神经活跃度高,以及静脉药代谢速度快、苏醒期更易出现脑区活动不均衡有关。

那些“奇幻体验”的科学解释

时间扭曲感:“明明手术做了3小时,却觉得只过了10分钟。”这是因为全麻抑制了大脑的时间感知中枢,就像手机时钟被暂时关闭,重启后无法准确计算停机时长。

听觉残留:“隐约听到医生说话,但无法回应。”听觉通路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有时即使意识消失,耳朵仍能接收声音信号,只是无法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清晰认知。

离体体验:少数人会感觉“灵魂飘在半空看自己做手术。”这种“濒死体验”式的感受,可能与大脑顶叶(负责空间感知)和颞叶(负责自我认知)的暂时脱节有关。

这些体验虽奇幻,但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不过,若术中出现明确的痛苦记忆,如“感觉到被切割”,可能是麻醉深度不足导致的“术中知晓”,发生率约0.1%-0.2%,这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创伤,需要麻醉医生通过脑电监测避免。

全麻后失忆:药物的“保护性遗忘”

更多患者的感受是“一睡一醒手术就结束了”,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得益于麻醉药的遗忘作用。像咪达唑仑、丙泊酚等药物,能暂时抑制大脑海马体(记忆形成的关键区域)的功能,让手术过程无法转化为长期记忆,这种“保护性遗忘”是全麻的重要优势,能避免手术创伤带来的心理应激。

醒来后的“醉后反应”:身体的重启过程

全麻苏醒期就像电脑重启,各系统恢复速度不同步,可能出现各种“副作用”:

定向障碍:“不知道自己在哪,分不清白天黑夜”,这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表现,通常半小时内会缓解。

恶心呕吐:约20%的患者会出现,尤其是腹腔镜手术患者、女性、儿童等人群,与麻醉药刺激呕吐中枢或术后疼痛有关,术前使用止吐药可有效预防。

肌肉酸痛:像“被打过一顿”,多因术中肌肉松弛药作用消退后,肌肉张力恢复过程中产生的轻微损伤,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

这些反应都是暂时的,随着药物从体内代谢清除(通常24-48小时),身体会逐渐回归正常状态。

如果你即将面对全麻手术,不必因未知而焦虑——现代麻醉技术已能做到“让你在无知无觉中度过难关。”毕竟,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要守护患者的尊严与体验,而全麻,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