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止咳平喘的“标本兼治”策略

中西医协同止咳平喘的“标本兼治”策略
作者:​杨丽英   单位:蒲江县第二人民医院
62

秋冬换季,呼吸科门诊总能碰到被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折磨的患者:咳得睡不着、痰黏难咳、一动就喘,吃药缓解没几天,遇冷空气或感冒又复发。该病以“每年咳喘≥3个月、连续2年” 为诊断标准,其反复发作的核心是“气道慢性炎症 + 脏腑功能失衡”。单纯西医控症易复发,单纯中医缓治难救急,唯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中西医协同策略,才能真正打破困局。

为什么容易反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源于“气道慢性损伤”与“脏腑功能失衡”叠加:

1.西医视角: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是主要诱因。这些因素使气道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形成“感染—炎症—气道重塑”恶性循环,遇诱因易急性发作。

2.中医视角:属“咳嗽”“喘证”范畴,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急性发作多“标实”,外感邪气致肺失宣肃;缓解期多“本虚”,肺、脾、肾虚损,痰浊、瘀血滞留气道成“伏邪”,遇诱因再发。

急性发作期:西医控“标”救急,中医助“清”增效

此期以“快速缓解症状”为目标,中西医结合可提升疗效、缩短病程。

西医:精准靶向,快速破局

抗感染:黄脓痰或发热者,据痰培养选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毒感染早期用奥司他韦。

对症处理: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缓解痉挛;氨溴索祛痰;重症短期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

氧疗与雾化:血氧低时吸氧;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局部抗炎。

中医辅助:辨证施药

风寒犯肺(痰白清稀、怕冷):三拗汤合止嗽散疏风散寒;

风热犯肺(痰黄黏稠、咽痛):桑菊饮疏风清热;

痰热壅肺(咳喘剧烈、痰黄脓):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配合穴位贴敷(肺俞、定喘穴)或拔罐,辅助止咳平喘。

缓解期:中医调“本”固根,西医辅“稳”防复

急性症状缓解后,气道慢性炎症与脏腑虚损仍在,此阶段是防复发关键,需“中医固本 + 西医维稳”,双管齐下。

中医:辨证调理,修复脏腑

根据肺脾肾虚损分型,个性化改善体质:

1.肺气虚证(易感冒、咳嗽无力):玉屏风散合补肺汤补肺益气、固表御邪;

2.脾气虚证(痰多黏白、乏力食少):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从源头减痰;

3.肾气虚证(动则喘息、夜尿多):金水六君煎合肾气丸补肾纳气、化痰平喘。

4.特色中医调理:冬季“三九贴”、夏季“三伏贴”贴敷肺俞、脾俞穴,温通经络;日常按摩足三里(健脾)、肺俞(益肺)穴,每次3-5分钟;肺肾两虚者冬季服定制膏方(黄芪、党参等),长期调理。练习六字诀功法调节气血。

西医:长期管理,控制基础炎症

1.抗炎维持:年发作≥3次者,长期规律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抑制气道慢性炎症,延缓肺功能下降。

2.诱因规避:戒烟(核心措施)、雾霾天戴N95口罩;每年9-10月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肺炎疫苗,减少感染风险。

3.呼吸训练:每日练“缩唇呼吸”(鼻吸口呼,吸呼比1:2)或“腹式呼吸”,每次10-15分钟,增强肺通气功能。

预防与康复:打破“反复”困局

1.饮食调理:肺气虚者食百合山药粥,痰湿重者喝茯苓薏米粥,肾气虚者嚼核桃杏仁;忌生冷、甜腻(助湿生痰)、辛辣(刺激气道)。

2.起居防护:秋冬重点护颈背、脚踝,避免冷空气直吹;室内湿度保持50%-60%,减少气道干燥刺激。

3.适度运动:选八段锦、太极拳等和缓运动每日20分钟,增强体质又不诱发喘息。

结语

总之,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需打破“见咳止咳”的局限。急性期西医快速控炎救急,中医辅助祛邪提速;缓解期中医固本培元,修复肺脾肾虚,西医长期抗炎维稳,规避诱因。再配合饮食、起居、运动的精细调护,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