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6肠内营养是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方式,其护理要点贯穿于营养实施的全过程,旨在确保营养供给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以下是肠内营养的核心护理要点。
评估与准备阶段
1.患者评估
(1)营养状况:通过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判断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
(2)胃肠道功能:评估是否存在肠梗阻、消化道出血、严重腹泻等禁忌症,确认肠道蠕动及吸收能力。
(3)管路选择:根据喂养时长和途径(鼻饲、胃造瘘、空肠造瘘等)选择合适的喂养管(如鼻胃管、鼻空肠管),并确认管路材质(如聚氨酯、硅胶)以减少黏膜刺激。
2.环境与用物准备
操作前清洁环境,准备无菌注射器、喂养泵、温水、营养制剂(如短肽型、整蛋白型),并检查制剂有效期及温度(建议38-40℃,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肠道,也可以把营养液滴在前臂内侧来感知温度)。
喂养过程中的护理
1.管路管理
(1)妥善固定:采用胶布或固定贴将喂养管固定于鼻部、面颊或腹部,避免牵拉导致脱出或移位,每班检查固定情况并记录。
(2)确认位置:
喂养前:通过X线确认管路尖端位置(金标准),或联合抽吸胃液、肠液测pH值(胃内pH≤5.5,空肠pH≥6),观察胃液颜色(无色、淡黄色)及外观(清亮或含残渣)等方法辅助判断。
持续喂养时:每4-6小时检查一次位置,翻身或活动后重点确认。
(3)保持通畅:喂养前后及给药前后用20-30ml温水冲洗管路,持续喂养时每4小时冲洗一次,防止堵管。若发生堵管,可尝试用温水、胰酶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轻柔冲洗(禁止暴力冲管,避免管路破裂)。
2.喂养方式与速度控制
(1)喂养方式:
间歇推注:适用于胃肠功能良好者,每次推注量≤200ml,推注时间≥10-15分钟,避免过快引起腹胀、呕吐。
持续输注:通过喂养泵匀速输注,初始速度宜慢(如20-30ml/h),根据耐受情况每8-12小时增加20ml/h,最大速度一般不超过120ml/h。
(2)体位管理:鼻胃管喂养时,抬高床头30°-45°,喂养结束后维持该体位30-60分钟,预防反流误吸。空肠喂养者可适当降低床头,但仍需避免平卧位。
营养制剂管理
选择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等)选择专用制剂,如糖尿病用低糖高脂制剂、肝衰竭用支链氨基酸制剂。
配置与保存:现配现用,开启后的制剂需冷藏(2-8℃)并在24小时内用完,避免污染。避免将药物直接加入营养制剂中混合输注(除非有明确配伍禁忌说明),需分开给药并冲洗管路。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误吸、吸入性肺炎:预防措施为抬高床头、确认管路位置、控制喂养速度、评估胃残余量(胃内喂养者每4-6小时抽吸,残余量>100-150ml时暂停喂养);处理方法为:立即停止喂养,吸净口鼻分泌物,取右侧卧位,通知医生,必要时行气管镜吸引或使用抗生素。
2.腹泻:预防措施为控制输注速度、保持制剂温度、避免污染、逐步增加浓度(如从1.0kcal/ml过渡到1.5kcal/ml);处理方法为:暂停喂养,查找原因(如乳糖不耐受、感染、使用大量抗菌药物),更换低渗透压制剂,遵医嘱使用益生菌或止泻药。
3.腹胀、便秘:预防措施为合理调整速度和量,鼓励床上活动,保证每日液体入量(除营养制剂外,额外补充水分500-1000ml/d);处理方法为:顺时针按摩腹部,使用乳果糖或开塞露,必要时更换含膳食纤维的制剂。
4.管饲综合征:预防措施为定期监测电解质(如钠、钾、镁),初始喂养时补充维生素B1(预防Wernicke脑病);处理方法为: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严重者暂停高渗制剂。
生命体征与症状监测
每4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量。每日评估肠鸣音(正常4-5次/分钟),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肠梗阻风险,需立即报告医生。
总之,通过以上系统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康复。护理过程中需注重个体化调整,结合患者病情动态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