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第四大恶性肿瘤,其晚期疼痛发生率高达70%~9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疼痛不仅源于肿瘤直接压迫肝包膜、神经浸润或骨转移,还与治疗副作用、心理焦虑等因素交织。科学系统的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已成为提升患者生存尊严的核心环节。
疼痛评估:精准定位疼痛根源
疼痛管理必须基于科学评估。临床上常用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量表(FPS)等工具,结合患者自述和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综合判断疼痛程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通过“复旦分型”系统发现,不同肝癌亚型疼痛特征各异:增殖型因肿瘤快速生长易引发突发性剧痛,免疫型疼痛多与治疗相关。这一分型为个性化镇痛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药物镇痛:阶梯用药与不良反应防控
1.阶梯用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镇痛原则仍是核心策略:
轻度疼痛(NRS 1~3分):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塞来昔布胶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显示,联合局部冷敷可使疼痛缓解率提升40%。
中度疼痛(NRS 4~6分):采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羟考酮片)联合辅助用药。需注意NSAIDs与阿片类药物的协同作用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
重度疼痛(NRS 7~10分):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主力。中山医院团队开发的“PD~1单抗联合VEGF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使中晚期患者疼痛发生率下降52%,为药物镇痛提供新思路。
2.不良反应管理
便秘:90%阿片类药物使用者会出现,需规律使用缓泻剂(如聚乙二醇4000散)。
呼吸抑制:高龄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时,需监测血氧饱和度,备用纳洛酮注射液。
药物耐受:通过多模式镇痛(如联合加巴喷丁)可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递增速度。
非药物干预:多维度缓解疼痛
1.物理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低频脉冲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对肝区胀痛缓解率达65%。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针对骨转移疼痛,中山医院超声诊疗体系使穿刺准确率提升至98%,术后疼痛评分下降≥50%者占82%。
2.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重构疼痛认知,减少灾难化思维。研究显示,8周CBT干预可使疼痛干扰度下降37%。
正念减压训练(MBSR):通过呼吸觉察与身体扫描,降低疼痛敏感性。肝癌患者每日30分钟MBSR练习,2周后疼痛强度评分下降1.8分(NRS量表)。
3.中医适宜技术
耳穴压豆:选取肝、神门、交感等穴位,每周2次,对腹胀痛缓解有效率71%。
五行音乐疗法:选择角调式乐曲(如《胡笳十八拍》),每日聆听30分钟,可降低焦虑评分28%。
舒适护理:全周期提升生存质量
1.体位管理
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可减少肝包膜牵拉,配合膝下垫枕缓解腹部张力。
骨转移患者使用减压床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压疮发生率从15%降至3%。
2.营养支持
晚期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1.2~1.5g/kg,以支链氨基酸丰富的鱼肉、蛋羹为主。
腹水患者需限制钠盐至<2g/d,联合口服螺内酯(100mg/d)可使腹围每周减少1.8cm。
3.环境优化:
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使用白噪音机掩盖仪器警报声。
夜间采用暖光照明(色温<3000K),有助于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质量。
创新实践:降阶梯思维与智慧护理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创的“降阶梯思维模式”将围术期护理分为4个阶段:
术前:通过SAS/SDS量表筛查焦虑抑郁,定制预康复训练(如呼吸操)。
术后早期:采用VAS动态评估,冰敷联合阿片类药物使疼痛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至12小时。
康复期:引入可穿戴设备监测活动量,当患者每日步行<3000步时自动触发预警。
长期管理:建立“康复护照”制度,内含饮食清单、运动计划及预警症状卡,使3个月内再入院率下降41%。
结语
肝癌疼痛管理已从单一药物控制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全人护理模式。随着超声精准诊疗、免疫治疗新策略等技术的突破,结合中医智慧与智慧护理工具,我们正逐步实现“让疼痛可控,让生命有尊严”的终极目标。未来,基于基因编辑的个体化镇痛方案与脑机接口疼痛监测技术,或将开启肿瘤护理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