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取样到出结果病理检查的流程

从取样到出结果病理检查的流程
作者:袁华   单位: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20

在医疗机构的诊治系统中,病理检查被认为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在癌症的良恶性判定和疑难病症鉴别等方面,其检测结果将会对医师的用药策略产生重要影响,更是关系到临床诊疗的成败。但是,对于病人来说,从采集标本到最后的病理结果,一般需要三到七天的时间。所以,大多数人都对这种“神秘流程”抱有极大的好奇。在此期间,病理科做了什么“神秘操作”?为什么写一篇报告要花这么多时间?今日,我们将一步步地拆解病理检查的全过程,来揭开其中的奥秘。

临床资料收集

在进行临床病理检查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调查。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病变方向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确定病灶的位置,减少盲目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准确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样本收集

取样是病理学检验的出发点,可分为两大类:组织标本与细胞标本。

组织样本: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如胆囊或乳腺肿块切除后的病变组织)或活检获得,如果是较大的肿瘤,则按照标准,以1cm厚的切口,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区域,切取2.0×2.0×0.2cm的样本;将样本装入密封容器,将病人的资料输入计算机产生病理编号。

细胞样本:对于深层脏器的病灶,在超声或CT引导下,采用极细的针头吸取微量的细胞或组织;脱落细胞学标本无需主动获取,可以采集患者体内的天然脱落细胞,比如宫颈刮片、痰涂片等。

样本处理

在进行病理学研究之前,收集到的样本需要经过多次的前处理,大约需要1~2天的时间。

固定和脱水:由于人体器官组织在提取过程中容易发生变质,所以需要将人体的组织进行固定处理,然后将其置于脱水机中,经过十多个步骤的脱水,一般需要10多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一般是在晚上完成。

包埋及切片:经石蜡包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FFPE),使软组织硬化;然后用切片机将其切割为3~5微米厚的“白片”,并粘附于玻片表面。

染色:病理切片均采用HE染色(苏木素染细胞核,伊红染胞浆),使切片的细胞及组织结构清楚,便于进一步观察。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织病理学,另一种是细胞病理学。

通过对组织形态、组织结构、肿瘤浸润情况等进行组织学检查,明确肿瘤类型(炎症、肿瘤)、肿瘤性质(良、恶)和恶性肿瘤的分级,并结合以往的临床数据,排除其他相似病变,以保证正确的诊断。

病理报告

病理医师在检查完毕后,要写出标准化的病理报告,包括标本的来源、取样部位、检查方法、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需经初诊、复审医生双人两级诊断;较复杂的,需要上级医师讨论或会诊,或进行专门的检查,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贴标签”确定癌细胞的起源,需要1-2天),分子病理检测(3-5天内,用于发现EGFR、HER-2等基因突变)。最后的检查结果必须由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双签,确认无误后才能发放给临床医师。

结果解释

病理医师需要与临床医师就病理结果进行交流,并耐心地回答问题,并将各项检测结果与病人的病情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认清疾病的实质,从而为个体化诊疗计划的制订提供技术支撑,达到诊疗一体化。

结束语

从精准采样,到精细的制片,再到显微镜下的组织染色,每个步骤都像是在“抽丝剥茧”。一毫米大小的病理切片,寄托着病人的希望,也寄托着病理部门几天几夜的努力,技师们不断调整染色的浓度,医师们一帧一秒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胞的形状,寻找着每一个“信号”。这份看似简单的报告,却是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才得出的结论。理解其中的过程,不但可以让我们看到医务工作者的敬业和坚持,也可以让我们在等候结果的时候,更加安心。因为,每次精确的病理学检查,都是与病魔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保障病人生命和健康的关键基础。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