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首要病因,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卒中离世。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然而,脑卒中并非“突如其来”,通过科学的三级预防策略,超过80%的脑卒中风险可被有效控制。本文将为您解读脑血管三级预防的核心要点,助您筑牢健康防线。
一级预防:未雨绸缪,远离“脑卒中高危区”
一级预防针对尚未发生卒中的健康人群或高危人群,目标是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三高”:血管的“隐形杀手”
高血压: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9%。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应降至130/80mmHg)。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升高1mmol/L,卒中风险增加25%。40岁以上人群需定期检测血脂,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应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
戒烟限酒:血管的“保护伞”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戒烟5年后,卒中风险可降至与不吸烟者相当。
饮酒:过量饮酒(男性每日>25g酒精,女性>15g)会升高血压、诱发房颤。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1个标准杯(相当于啤酒350mL或红酒150mL),女性减半。
健康饮食与运动:给血管“减负”
地中海饮食:多摄入全谷物、鱼类、坚果、橄榄油,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可使卒中风险降低30%。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改善血脂、降低血压。
管理心理压力:情绪的“灭火器”
长期焦虑、抑郁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波动。可通过冥想、瑜伽、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的“精准狙击”
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型卒中的患者,目标是防止病情进展或复发。
抗栓治疗:血栓的“终结者”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非心源性卒中风险。TIA或轻型卒中患者需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双抗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1天,后改为单抗长期维持。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需通过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预防血栓形成。
控制房颤:心脏的“节拍器”
房颤患者需定期监测心率,若无法转复窦性心律,需坚持抗凝治疗并控制心室率(静息心率<80次/分,活动时<110次/分)。
颈动脉狭窄干预:血管的“疏通术”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支架植入术(CAS)。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需尽早手术干预,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管理睡眠呼吸暂停:呼吸的“守护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缺氧会诱发高血压、房颤,卒中风险增加3倍。可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风险。
三级预防:卒中后的“功能重建”
三级预防针对已发生卒中的患者,目标是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期治疗:与时间赛跑
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可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6-24小时内通过机械取栓疏通血管。
康复训练:重塑神经功能
早期康复: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包括肢体运动、语言训练、吞咽功能恢复等。
长期坚持:康复需持续6个月以上,患者可通过社区康复、家庭训练维持效果。
预防并发症:身体的“防火墙”
预防深静脉血栓:卧床患者需穿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必要时抗凝治疗。
预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必要时吸痰、雾化治疗。
心理支持:重建生活信心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50%,需通过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及家庭支持帮助患者走出阴霾。
家庭与社会的“预防共同体”
家庭照护者的“技能升级”
学习卒中急救知识(FAST原则: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言语不清、及时拨打120)。
掌握康复训练技巧,如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
社区与医疗机构的联动
建立卒中高危人群档案,定期随访、监测血压、血脂。
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卒中预防知识。
政策支持:全民健康的“护航者”
推广“15分钟医疗圈”,缩短卒中患者救治时间。
将颈动脉筛查、康复治疗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负担。
结语: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脑卒中的预防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持久战”。从控制“三高”到坚持运动,从规范用药到科学康复,每一步都关乎生命质量。记住:卒中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行动守护脑血管健康,让生命远离“中风”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