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48岁的张先生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感觉半边身体麻木无力,话也说不清楚。家人看到他口角歪斜,立刻想起社区科普讲座提到的“脑卒中急救原则”,迅速拨打120。医生在救护车上完成初步评估,抵达医院后直接开通绿色通道,张先生在发病3小时内接受了溶栓治疗,最终转危为安,仅留下轻微后遗症。这样成功抢救的案例,印证了脑卒中急救黄金时间的重要性。
脑卒中:威胁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前者因脑血管堵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后者由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无论哪种类型,每耽误1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且不可再生,最终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患者超390万,每12秒就有1人发病,每21秒就有1人离世。更严峻的是,70%-8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如果能在发病“黄金4.5小时”内及时送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可显著降低,许多人能恢复正常生活。
FAST原则:快速识别脑卒中的“救命密码”面对来势汹汹的脑卒中,快速识别是抓住黄金抢救时间的关键。国际上广泛推行的FAST原则,简单易记,能帮助普通人在第一时间判断身边人是否发生脑卒中。
F(Face,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
让患者做微笑动作,正常人两侧嘴角能同时上扬,而脑卒中患者可能一侧嘴角无法上提,出现明显的口角歪斜。如果发现这种不对称,就要高度警惕。
A(Arm,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
请患者闭上双眼,双臂向前平举10秒钟。如果一侧手臂无法维持平举姿势,逐渐下垂,或者抬起的高度明显低于另一侧,很可能是脑卒中导致的肢体无力。
S(Speech,言语):询问患者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与患者交流,让其重复一句简单的话,如“今天天气很好”。若患者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或者无法完整重复,说明其言语功能可能受到影响,需立即采取行动。
T(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个症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记住患者发病的准确时间,在送医途中,向急救人员详细说明,这将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黄金4.5小时内,科学急救这样做当怀疑发生脑卒中后,仅仅识别出症状还不够,后续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拨打120后,应让患者就地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剧烈摇晃头部;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以免发生呛咳;等待急救人员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迅速安排头颅CT等检查,明确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若超过4.5小时,部分患者在6-24小时内,经过严格评估,还可采用机械取栓等治疗手段。
预防胜于急救:远离脑卒中的健康生活方式虽然脑卒中发病急骤,但并非不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都是诱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降低风险:保持饮食均衡,少吃高盐、高油、高糖食物,多吃蔬果;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脑卒中的黄金急救时间仅有4.5小时,掌握FAST原则是识别险情的关键。每一秒的果断行动,都可能成为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同时,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脑卒中的第一道防线,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守护家人健康的重要保障。让我们积极传播这些知识,为生命健康构筑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