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帮医生“看见”你的大脑反应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帮医生“看见”你的大脑反应
作者:​周晓霞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379

在脑外科手术中,医生的目标不仅是把病变的部分切除干净,更要保护病人正常的大脑和神经功能。也就是说,手术做得好还不够,还得做得“巧”。但问题是,大脑里的重要功能区,比如负责运动、感觉、听力等的区域,靠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这些区域在不同人身上位置也有差别,有时病灶还会把它们推移位置。医生在手术时看着一片组织,很难靠经验判定组织下面是不是“要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生们用上了一种“边手术边检测”的办法。它就像是在关键部位装了报警器,一旦神经被碰到,就能及时发出信号。这种技术叫作“神经电生理监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叫“诱发电位监测”。

什么是诱发电位监测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意思挺好理解的。医生在手术中,会用微弱的电流或声音,去“试探”神经系统的反应。就像敲一下门,看里面有没有回应一样。如果神经能正常传导,就会产生特定的电信号,设备能把这个信号记录下来。如果信号清晰、稳定,就说明神经是通的;如果信号变弱、变慢,可能就是什么地方受到了干扰或者已经开始出问题了。

这就像家里的电线——灯泡能亮说明电路通,灯泡不亮可能是线路或电压出了问题。大脑里的神经通路也是类似的道理。

诱发电位监测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不同类型的神经有不同的“报警装置”。在脑外科手术中,医生最常用的有三种:1.运动诱发电位主要用来监测控制肢体活动的神经是否正常;2.体感诱发电位用来监测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是否通畅,例如对触碰、按压、温度等刺激的感知;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用来检测听觉神经传导情况。

这些监测方法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医生会根据手术具体涉及的大脑区域,灵活组合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协同监测,互相配合。

它在手术中如何应用

在手术开始之前,医生会把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贴在患者身体的相应部位,比如头皮、手脚、耳朵等。然后,在不打扰手术的前提下,持续给神经系统一些“问候”。这些问候可能是轻微的电脉冲,也可能是有规律的声音刺激。医生通过仪器观察神经的反应,只要有反应,就说明神经“在线”。

如果这些信号突然变弱、变慢,甚至消失了,那就说明可能有问题出现了。医生看到这种情况,会马上停下手上的操作,检查是不是什么部位牵拉到了神经,或者局部血流变差了,有时也可能是体温不稳定影响了神经反应。一旦找到原因并及时处理,很多原本可能造成的伤害,是有机会避免的。

这个过程就像汽车倒车时的雷达系统,嘟嘟作响时提醒驾驶员不要继续后退。诱发电位监测就是这样一个“术中雷达”,提醒医生离重要区域太近了。

麻醉配合也很关键

诱发电位监测虽然好,但并不是所有手术都适合用它,使用时也有不少讲究。比如,要让神经“说话”,不能把它“麻”住。一些麻醉药物,尤其是肌肉松弛剂,会让神经信号变弱,甚至完全看不到反应。所以手术用药必须控制得当,麻醉医生需要根据监测的要求调整方案,既让患者安静舒适,又让神经能“发声”。

电极的位置、电线的连接、环境的干扰也都会影响监测结果。这就要求手术团队配合默契,技术人员要有经验,设备也要足够敏感稳定。

信号发生变化时如何应对

监测的意义不在于“事后总结”,而是“实时提醒”。很多时候,神经受影响是个渐进过程,比如被牵拉太久了、血流少了等,都可能让信号慢慢变差。这种信号的“趋势变化”尤其重要。如果医生能在变化初期就发现,就可以立即做出调整,比如暂停操作、松解牵拉、改善血流等。

不过有时候,信号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并不一定说明神经真的受到了伤害。即便这样,医生看到异常也会格外注意,防止情况变严重。这个监测系统有点像一个提前响起的警报器,它本身不会解决问题,但能在问题刚出现时提醒医生,让他们有时间做出反应,把风险降下来。

该技术的局限性

诱发电位监测虽然很有帮助,但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人原本神经功能就弱,电信号可能本身就不明显;有时设备受干扰,可能误报;还有时候虽然信号正常,但术后患者还是出现了功能问题。这些都说明,监测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绝对标准。

它的价值在于“及时提醒”,而不是“绝对判断”。医生在解读这些信号时,也需要结合术前影像、术中解剖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力,综合分析。

该技术的临床应用

这项技术已经在很多脑外科和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得很广。比如切除靠近运动区、感觉区的脑肿瘤;切除脑干、桥小脑角部位的病变;清除椎管内的肿瘤或者血块;处理血管畸形、脑出血等高风险区域时,医生们都会使用诱发电位监测作为“眼睛之外的提醒”。

在这些手术中,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防护网”,让医生在操作时更放心,也让患者多一层安全保障。

对患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对普通患者来说,这种技术的最大意义,就是让脑外科手术的风险更可控。过去,医生往往要等手术结束后,患者醒来才能知道有没有出现偏瘫、失语、听力下降等问题。现在,医生在手术中就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动错地方”,这对保护神经功能非常重要。

术中神经监测作为辅助判断手段,已在功能区相关脑外科手术中普遍应用。实时反馈的电信号为医生提供客观依据,使病灶切除与功能保护得以同步考量。这项技术并不会取代临床判断,却为决定手术边界增添一条可靠参考线。对患者而言,得到保护的不只是心理安全感,而是更可控、更可量化的神经功能保全。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