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镇痛误区:别让错误认知“雪上加霜”

了解镇痛误区:别让错误认知“雪上加霜”
作者:李玉玲   单位:长沙泰和医院
2733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而合理镇痛则是解除警报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镇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这些错误认知不仅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还可能影响疾病的康复进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镇痛误区的“神秘面纱”,帮助大家走出误区,科学应对疼痛。

误区一:“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不用刻意镇痛”

很多人认为,疼痛只是疾病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咬牙坚持一下就能挺过去。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急性疼痛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疼痛,增加治疗难度;而慢性疼痛长期得不到缓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和情绪,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术后疼痛若未有效控制,患者会因疼痛不敢咳嗽、翻身和下床活动,进而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从医学角度来看,疼痛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免疫力下降,加重心脏、肺部等器官的负担。对于老年人、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持续的疼痛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因此,无论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都不应“硬扛”,而应及时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

误区二:“使用镇痛药会成瘾,能不用就不用”

这是人们对镇痛药最常见的误解之一。事实上,在医生的规范指导下合理使用镇痛药,成瘾的概率极低。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主要分为非阿片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阿片类(如吗啡、羟考酮)。非阿片类镇痛药成瘾性极小,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阿片类镇痛药虽然存在成瘾风险,但只要严格遵循医嘱,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主要作用于疼痛受体,很少会导致精神依赖。

成瘾通常发生在药物滥用的情况下,即超出医疗目的、自行增加剂量或频繁使用。而在正规的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将成瘾风险降到最低。例如,癌症晚期患者因疼痛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目的是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在专业医护人员的管理下,成瘾现象极为罕见。

误区三:“镇痛只是缓解疼痛,对疾病治疗没有帮助”

这种观点忽视了镇痛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镇痛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进身体的恢复。以手术患者为例,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如早期下床活动、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等,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快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如关节炎、腰腿痛患者,持续的疼痛会限制肢体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通过合理镇痛,患者能够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从而延缓疾病进展。此外,疼痛的缓解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误区四:“所有疼痛都可以用同一种方法镇痛”

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疼痛,需要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法。比如,轻度的头痛、牙痛,使用非处方的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就能有效缓解;而对于术后疼痛、癌痛等中重度疼痛,则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或采用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多种镇痛药物和方法)。

此外,疼痛的类型也决定了镇痛方法的选择。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对常规的镇痛药反应不佳,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特殊药物进行治疗。因此,患者不能自行盲目用药,出现疼痛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明确疼痛原因和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走出误区,科学镇痛

避免陷入镇痛误区,关键是树立正确疼痛观念,相信专业医疗建议。患者和家属要主动学习镇痛知识,了解镇痛药特点与用法;治疗时积极与医生沟通,如实反馈疼痛情况,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治疗。同时,社会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疼痛知识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疼痛和镇痛的认知,让更多人受益于科学镇痛治疗。

疼痛并非必须忍受的“命运”,错误认知才是康复阻碍。打破镇痛误区,选择科学的镇痛方式,可减轻痛苦、助力治疗与康复。愿大家远离疼痛误区,拥抱无痛健康生活。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