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不背这个锅:肛门不适别让“痔”成了替罪羊

痔疮不背这个锅:肛门不适别让“痔”成了替罪羊
作者:陈曦   单位: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 胃肠疝外科
1600

“肛门痒了,肯定是痔疮犯了”“大便带血,十有八九是痔”——在肛肠科门诊,类似的“自我诊断”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但你知道吗?我国肛肠疾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而其中真正由痔疮引起的肛门不适仅占半数。许多患者因“想当然”地把症状归咎于痔疮,最终延误了其他疾病的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肛门不适的“锅”,痔疮真的背不全。

高发病率的“背锅侠”:肛门不适≠痔疮肛肠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民间“十人九痔”的说法虽有夸张,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中约51.1%曾有过肛门不适症状,其中仅40%-50%最终确诊为痔疮。剩下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结直肠肿瘤、肛周脓肿、甚至妇科或腰椎疾病等“真凶”。然而,由于痔疮的“知名度”太高,许多人出现肛门瘙痒、疼痛或便血时,第一反应是“老痔友又犯了”,自行购买痔疮膏、坐浴处理,却忽略了其他更危险的信号。

痔疮的“典型症状”,你真的认清了吗?痔疮的核心表现是“肛门局部病变”,其症状虽多样,但有一定规律可循:

· 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于大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偶有滴血,一般无疼痛(除非合并肛裂);

· 疼痛:常见于血栓性外痔(肛门突发硬结、刺痛)或内痔脱出嵌顿(肿物无法回纳,肿胀剧痛);

· 瘙痒:多因痔核反复脱出导致肛腺分泌增多,刺激肛周皮肤引发;

· 脱出:内痔发展到Ⅱ期以上时,排便后痔核会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推;

· 肛门坠胀:多因痔核体积增大或直肠黏膜松弛,产生“排便不尽感”;

· 排便异常:部分患者因恐惧疼痛而强忍便意,可能诱发便秘,但痔疮本身一般不直接导致腹泻或大便变细。

这些症状“长得像痔”,实则另有隐情肛门是消化道的“出口”,周围神经、血管、肌肉复杂,邻近器官(如女性的子宫、男性的前列腺)的病变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发肛门不适。以下症状若符合“非典型痔特征”,需高度警惕:

便血≠痔:若血便呈暗红色、与大便混合,或伴有黏液、脓液,甚至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需排除结直肠肿瘤;儿童或老年人的无痛性血便,还可能是肠息肉或炎症性肠病。

疼痛≠痔:肛周持续跳痛、局部红肿发热,可能是肛周脓肿(需手术切开引流);排便时刀割样剧痛伴便秘,更可能是肛裂;女性下腹坠痛牵连肛门,需排查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

瘙痒≠痔:若瘙痒剧烈、夜间加重,可能是蛲虫感染;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如滴虫性阴道炎)刺激肛周,也会引发瘙痒;肛周皮肤增厚、脱屑、苔藓样变,多为湿疹而非痔。

脱出≠痔:直肠脱垂的脱出物呈“圆柱状”或“环状”,表面有均匀的黏膜皱襞,而内痔脱出多为“草莓状”单个或多个肿物;儿童反复脱出需警惕直肠息肉。

肛门坠胀≠痔:男性持续坠胀伴尿频、尿急,可能是前列腺炎、前列腺肿瘤;女性经期前后加重的坠胀,需考虑子宫后位或盆腔淤血综合征;长期久坐后坠胀,还可能是腰椎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晨起时症状轻,下午或夜间加重也可能是直肠黏膜内脱垂。

排便异常≠痔:大便变细呈“铅笔状”、排便费力伴腹胀,可能是结直肠肿瘤导致肠腔狭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需排查肠易激综合征或克罗恩病。

总结:肛门不适,专科就诊是“护身符”肛门不适的病因复杂,痔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当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务必及时到肛肠科或结直肠外科就诊:

血便颜色暗红、与大便混合;

脱出物无法回纳,伴剧烈疼痛;

体重不明原因下降,或出现贫血;

症状持续超过2周,自行用药无缓解。

记住:肛门是健康的“信号灯”,它的“抗议”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别让“痔疮”成了掩盖其他疾病的“替罪羊”——早检查、早诊断,才是对健康最负责任的做法。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