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这个看似陌生的医学术语,却像潜藏在老年人身边的“隐形杀手”,随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据统计,肠梗阻在老年急腹症中占比高达20%~30%,且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一旦发病,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凶险。了解肠梗阻,掌握预防与应对方法,成为老年人及其家属守护健康的必修课。老年人为何易遭肠梗阻“盯上”?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通道,当肠内容物通过肠道受阻,就会引发肠梗阻。老年人成为肠梗阻的高危人群,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理结构变化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逐渐减弱,肠壁肌肉松弛,这使得食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变慢,容易堆积形成堵塞。同时,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也会发生改变,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功能。
疾病因素更是不可忽视。约60%的老年肠梗阻由肠道肿瘤引起,肿瘤的生长会直接堵塞肠腔;肠粘连也是常见病因,腹部手术史、腹腔炎症等都可能导致肠管之间粘连,形成肠管折叠、扭曲,阻碍肠内容物通行;此外,便秘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干结的粪便长期堆积在肠道内,也可能引发梗阻。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会影响肠道神经和肌肉功能,间接增加肠梗阻风险。
识别肠梗阻的“危险信号”
肠梗阻发病时,身体会发出多种警示信号。最典型的症状是腹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就像肠道在“抽筋”,疼痛部位多位于肚脐周围;同时,患者会出现呕吐,初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吐出带有粪臭味的肠内容物;停止排气排便也是重要特征,正常的肠道会不断产生气体并排出,而肠梗阻发生后,肠道通道受阻,气体和粪便无法排出体外;此外,患者还会出现腹胀,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这是由于肠道内气体和液体大量积聚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轻微不适或排便习惯改变,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病情。因此,当老年人出现上述异常症状时,家属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肠梗阻的“排雷”与治疗
一旦怀疑肠梗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腹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确定肠梗阻类型和病因后,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轻度或部分性肠梗阻患者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和使用药物促进肠道蠕动及缓解疼痛。若肠梗阻病情严重,如出现肠绞窄(肠管因血液供应受阻而坏死)、肿瘤引起的梗阻等,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因和病情而定,可能包括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等。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饮食调整和康复训练,预防肠梗阻复发。
筑牢防线,远离肠梗阻“陷阱”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老年人想要躲过肠梗阻这一“肠道劫难”,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饮食上,要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促进肠道蠕动;多喝水,保持肠道湿润,防止粪便干结;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鱼肉等。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负担;少吃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避免腹胀;少吃黏性大的食物,如糯米制品,防止形成粪石堵塞肠道。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例如散步或太极拳,能促进肠道蠕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每小时应起身活动10~15分钟;维持规律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应定时尝试,以培养排便习惯。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预防肠梗阻的关键。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老年人,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控制病情;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后要注意预防肠粘连,定期复查。此外,老年人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病变,及时干预。
肠梗阻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从生活细节入手做好预防,及时识别症状并规范治疗,就能帮助老年人远离这一“肠道劫难”,守护肠道健康,享受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