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有时,会出现输液渗液的情况,也就是输液过程中,药物从血管渗漏到了周围组织。别小看这一状况,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局部疼痛、肿胀,甚至影响组织健康。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输液渗液后局部处理的正确步骤。
一、停止输液与拔出针头
一旦确认渗液,要立即停止输液。护士会关闭输液器上的调节器,防止更多液体继续渗漏。然后,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下,轻轻拔出输液针头。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拔出针头后,要用棉球或棉签压迫穿刺点片刻,防止出血。
二、评估渗液情况
拔针后,要对渗液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观察肿胀的范围,是局限在穿刺点周围一小片区域,还是已经扩散到较大面积;查看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红、发紫的现象,皮肤颜色的改变往往能反映局部血液循环的情况;询问患者的感受,如疼痛程度,是轻微疼痛、中度疼痛还是难以忍受的剧痛,以及是否有麻木、瘙痒等异常感觉。另外,还要了解渗漏的药物种类,不同药物对组织的刺激性不同,处理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化疗药物渗漏后,可能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损伤,而普通的生理盐水渗漏相对影响较小。
三、冷敷与热敷的选择
1.冷敷
如果渗漏的是一般性刺激性药物,且肿胀较轻,在渗液发生后的24-48小时内,通常可采用冷敷的方法。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对组织的损伤,同时还能减轻局部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注意要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敷在渗液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例如,当输注氯化钾等刺激性药物发生轻度渗液时,冷敷是较为合适的处理方式。
2.热敷
若渗漏的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性较小,且渗液发生超过48小时,热敷则更为适宜。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物的吸收和消散,减轻肿胀。可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同样要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皮肤,一般水温在50-60℃为宜)敷在渗液部位,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3-4次。像输注葡萄糖溶液等渗液后,后期采用热敷有助于恢复。
四、药物外敷
1.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具有高渗、消肿、止痛、改善血管痉挛的作用。将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然后敷在渗液肿胀部位,上面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以保持湿润,每次湿敷时间约3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它常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导致的肿胀。
2.土豆片外敷
土豆中含有丰富的淀粉、龙葵素等成分,具有散瘀消肿、缓解疼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厚度约1-2毫米,敷在渗液处,用胶布固定,土豆片干后及时更换,可反复使用。土豆片外敷对于轻度渗液有较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因其相对温和,无刺激性。
3.中药外敷
一些中药制剂也可用于输液渗液的处理。如如意金黄散,用适量的醋或蜂蜜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敷于渗液部位,每天换药1-2次。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的渗液情况有较好疗效。
五、密切观察与及时就医
在采取上述处理措施后,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包括肿胀是否逐渐消退,皮肤颜色是否恢复正常,疼痛是否减轻等。如果经过2-3天的处理,渗液部位的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出现了皮肤破溃、感染等情况,如局部有脓性分泌物、发热等,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影响肢体功能和身体健康。
输液渗液虽然常见,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局部处理步骤,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局部组织恢复。同时,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要提高对输液渗液的重视,加强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尽量减少渗液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