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很多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吃饭困难,这背后其实是吞咽功能出现了障碍。对这类患者进行细心的吞咽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患者营养的摄取,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康复进程。
一、脑卒中为何会导致吃饭难
脑卒中发生时,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使得相应脑区的神经细胞受损。而吞咽动作看似简单,实则依赖大脑多个神经中枢以及复杂神经传导通路的精确调控。当与吞咽相关的脑区,如脑干、双侧大脑半球的皮质延髓束等因脑卒中受损时,吞咽反射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比如,咽喉部肌肉不能适时收缩、食管上括约肌无法正常松弛等,进而出现吃饭难的情况。
二、吃饭难带来的危害
1.营养不良:由于难以正常进食,患者摄入的食物量不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身体需求。长此以往,身体会逐渐消瘦,免疫力下降,不仅影响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还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误吸与肺部感染:吞咽障碍时,食物或口水可能误入气管,这就是误吸。误吸的食物或分泌物会刺激气道,引发炎症,进而导致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对于本就身体虚弱的脑卒中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三、吞咽护理的重要举措
1.评估:在进行吞咽护理前,专业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等方法,判断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例如,对于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可能重点在于指导其改变进食习惯;而重度患者,则可能需要考虑鼻饲等补充营养的方式。
2.环境准备: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无干扰的进食环境至关重要。关闭电视、收音机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让患者能够专注于吞咽动作。同时,将患者安置在合适的体位,一般来说,半卧位是较为理想的,床头可抬高30°-60°,这样能利用重力作用,减少食物反流与误吸的可能性。
3.食物选择与调整:根据患者吞咽能力挑选合适的食物。对于吞咽困难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质地均匀、黏性适中的食物,如香蕉泥、土豆泥等。这些食物既容易形成食团,又不易松散。而对于吞咽障碍严重的患者,食物应更加细软,甚至可将食物打成匀浆。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咽喉。
4.进食技巧指导:指导患者缓慢进食,每口食物量不宜过多,一般以5-10毫升为宜。进食时,提醒患者集中注意力,不要说话或大笑,防止误吸。可让患者先进行空吞咽动作,以清洁口腔,然后再进食。对于一侧口腔或咽喉肌肉无力的患者,可将食物放置在健侧舌后部,利于吞咽。
5.口腔护理:每餐进食后,要及时进行口腔清洁。使用温水、淡盐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以防止食物残渣残留滋生细菌,引发口腔感染,同时也能减少误吸风险。对于佩戴假牙的患者,要确保假牙佩戴合适、清洁。
6.康复训练:吞咽康复训练是改善吞咽功能的关键。例如,口腔肌肉运动训练,包括鼓腮、吹气、伸舌等动作,可增强口腔肌肉力量。咽喉部冷刺激,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能诱发吞咽反射。另外,空吞咽与吞咽唾液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吞咽协调性。这些训练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虽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通过细心的吞咽护理,包括进食前的充分准备、合理的食物选择、科学的进食过程护理以及良好的口腔清洁和心理支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希望每一位脑卒中患者都能在精心的护理下,顺利解决吃饭难题,逐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