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姑息性放疗的意义与价值

晚期癌症姑息性放疗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唐敏洋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74

提及晚期癌症,不少患者和家属会陷入“治疗已无意义”的误区,对放疗也存在“仅能根治早期肿瘤”的认知偏差。事实上,针对无法根治的晚期癌症,姑息性放疗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虽不以治愈肿瘤为目标,却能通过精准照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为晚期患者带来“看得见的希望”。本文将从临床实际出发,解析姑息性放疗的作用、适用场景与核心价值,帮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这一治疗方式。

姑息性放疗是什么?和根治性放疗有何不同?

姑息性放疗是晚期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核心目标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而非消灭所有肿瘤细胞,这与以根治肿瘤为目的的根治性放疗有本质区别。从方案来看,姑息性放疗剂量更低、疗程更短,既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也让身体虚弱的晚期患者更易耐受。从重点来看,根治性放疗聚焦“彻底控制肿瘤”,而姑息性放疗针对肿瘤引发的具体症状,如骨转移痛、脑转移头痛、气道梗阻等,通过缩小肿瘤、减轻压迫,快速缓解不适。需明确的是,“姑息”不等于“放弃”。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晚期患者在病程中需接受姑息性放疗,它能让患者从“疼痛难忍无法下床”转变为“自主活动、正常进食”,这些变化正是晚期患者“有质量生存”的关键。

对症缓解:姑息性放疗能解决哪些晚期症状?

晚期癌症痛苦多源于肿瘤转移或侵犯,姑息性放疗可快速减症:能缓解骨转移痛,低剂量放疗(3-5 次)照射转移灶,多数患者 1-2 周内疼痛缓解,可减少止痛药、恢复活动;能控制脑转移症状,缩小肿瘤、降颅内压,80% 患者头痛减轻、癫痫减少;还能缓解梗阻与出血,改善通气或进食,减少出血频率和量。

核心价值:不止减痛,更能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

很多人认为“姑息性放疗只止痛,不延长寿命”,但临床实践表明,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能控制肿瘤进展,间接延长生存期,且重点在“有质量的生存期”。对放疗敏感的晚期癌,如小细胞肺癌骨/脑转移及时放疗,中位生存期比仅用止痛药长 2-3 个月;前列腺癌骨转移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可延长无疼痛生存期。它还能改善患者功能状态,让生活有意义,如晚期胰腺癌患者放疗后疼痛缓解、生存期延长,还能社交;同时减轻心理负担,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形成良性循环。

哪些患者适合?需避开哪些误区?

并非所有晚期患者都适合姑息性放疗,需结合身体状态、肿瘤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判断。一般来说,身体状态尚可、有明确放疗敏感症状、预计生存期超过1-2个月的患者更可能获益,而身体极度虚弱、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凝血异常的患者需谨慎评估风险,同时需澄清常见误区:一是“晚期身体弱,扛不住放疗”,姑息性放疗剂量低、疗程短,副作用远轻于根治性放疗,多数患者仅轻微乏力、皮肤发红,休息后可缓解;二是“放疗会加速病情恶化”,相反,缓解疼痛、改善进食后患者体力增强反而可能延缓进展;三是“止痛靠止痛药就行”,止痛药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如便秘),放疗能从“源头”减痛,实现“长效缓解”;四是“放疗费用高,性价比低”,相较于长期住院处理并发症,短期放疗费用更低且能快速改善生活质量,属于“高性价比”治疗。

治疗中注意什么?如何更安全有效?

要让姑息性放疗效果最佳,需患者、家属与医护密切配合:治疗前精准沟通症状细节及既往用药,助力医生确定放疗靶区与剂量;放疗期间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骨转移患者忌剧烈活动以防骨折;照射区皮肤需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暴晒;放疗后1-2周复查,医生评估症状缓解情况,调整止痛药用量或后续方案,出现新不适及时告知。此外,姑息性放疗常需与止痛药、化疗、靶向治疗、营养支持联合,多学科协作提供全面照护。

结语

晚期癌症治疗目标已从“单纯延长生存期”转为“延长有质量生存期、减轻痛苦”,姑息性放疗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它虽不能根治肿瘤,却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帮患者摆脱病痛,重拾生活尊严与信心。患者和家属不必因“晚期”放弃治疗或误解其价值,若有适配症状,可与医生沟通评估——短期放疗或能让患者从痛苦变舒适,让晚期生活不止煎熬,更有温暖与希望。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