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高血压的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作者:​李然   单位:淄博化建老年病医院
99

在常规体检中,血压是必查项目之一,但不少人对体检报告上的血压数值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头晕头痛就没事”。事实上,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其危害具有隐匿性和累积性,若长期忽视,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损伤。正确解读血压数据、认清潜在风险并采取科学应对策略,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读懂体检报告中的血压数值。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为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当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体检时若首次发现血压偏高,不能直接确诊,需在不同时间点多次测量(建议间隔1~2周),排除情绪紧张、运动后等暂时性因素影响,由医生综合判断是否为持续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健康风险往往隐藏在“无症状”的表象之下,长期血压升高会对全身血管和器官造成慢性损害。对心脏而言,持续高血压会增加心脏泵血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对脑血管来说,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增厚、变硬,增加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肾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长期受高血压影响会出现肾动脉硬化,逐渐发展为肾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此外,高血压还可能导致眼底血管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这些损害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显现,且一旦发生往往难以完全逆转。

应对高血压,科学监测是基础。已确诊高血压的人群,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情绪激动、吸烟、饮浓茶或咖啡,以获得准确数值,并做好记录,便于医生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正常高值人群需每3~6个月测量1次血压,密切关注数值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是控制高血压的核心非药物手段。饮食上需坚持低盐饮食,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的摄入,同时控制油脂和糖分摄入。运动方面,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30~4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此外,需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减少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控制血压或血压明显升高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降压药物需长期规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减量或更换药物,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需遵医嘱继续服药维持。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压和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高血压的防控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仅凭体检时的单次数据或有无症状来判断其危害。只有重视体检数据、认清潜在风险,将科学监测、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风险,守护心血管健康。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