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科门诊,经常有患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医生,我总是咳嗽、气喘,到底是慢性支气管炎还是哮喘呢?”虽然两者都属于慢性气道疾病,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治疗和预后也存在差异。下面就为大家科普这两种疾病的区别及典型症状。
一、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不是一回事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核心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结构改变”。医学上对其诊断有明确标准:每年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肺结核、肺癌等)。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病程进展,可能逐渐出现气道狭窄、肺功能下降,甚至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哮喘则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核心机制是“气道慢性炎症+可逆性气流受限”。简单来说,哮喘患者的气道如同“敏感的橡皮筋”,遇到冷空气、花粉、情绪激动等刺激时,会突然收缩痉挛,导致呼吸困难,但经过治疗或脱离刺激后,气道可恢复正常。哮喘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约80%的哮喘患者有家族过敏史,尘螨、动物皮毛、烟雾等都是常见诱因。
从本质上看,慢性支气管炎更偏向“器质性损伤”,气道炎症长期存在且逐渐加重,肺功能下降多为不可逆;而哮喘则以“功能性异常”为主,气道痉挛具有可逆性,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二、慢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
(1)咳嗽:多以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可能因痰液刺激出现阵咳。这是因为夜间痰液积聚在气道,晨起后体位变动刺激黏膜引起咳嗽。病情加重时,咳嗽可持续全天,冬季或受凉后尤为明显。
(2)咳痰: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状,清晨排痰较多。若合并感染,痰液会变为黄色脓性,量也明显增加。部分患者可因痰量过多出现“痰堵”感,需要用力咳嗽才能排出。
(3) 喘息: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多见于病情较重或合并气道痉挛的患者。喘息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略有缓解,但不会像哮喘那样突然发作和终止。
(4)病情特点: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每年秋冬季节易加重,夏季可能有所缓解,但不会完全消失。随着病程延长,患者会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且气短程度会逐年加重。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有明确的时间标准: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且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肺结核、哮喘等)。
三、哮喘的典型症状
哮喘的症状具有“发作性、突发性”特点,具体表现为:(1)反复发作的喘息:患者会突然感到呼吸时发出哮鸣音(像吹哨子一样的声音),尤其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这是哮喘的标志性症状之一。(2)气急、胸闷:发作时气道突然收缩,导致呼吸困难,患者会感觉胸口发紧、憋闷,严重时甚至无法平卧。(3)咳嗽:部分哮喘患者(尤其是儿童)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常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后出现刺激性干咳,夜间或凌晨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
哮喘的症状具有明显的可逆性,发作时症状剧烈,缓解后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药物治疗后迅速缓解。
四、总结:科学区分,精准应对
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并非一回事:前者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症状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肺功能不可逆下降;后者是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症状呈发作性、可逆性,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如果出现长期咳嗽、咳痰,尤其晨间明显,秋冬季节加重,需警惕慢性支气管炎;若表现为突发喘息、夜间干咳,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加重,且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恢复,则更可能是哮喘。
无论哪种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都至关重要。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肺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避免因混淆而延误治疗。保护气道健康,才能让呼吸更顺畅。